续:青绿山水与名作《江帆楼阁图》(1)
李思训受展子虔的影响,题材上喜画隐逸生活。他的画风精丽严谨,以金碧青绿的浓重手法创作山水画,可谓独树一帜。
他的青绿山水画在用笔方面,能灵活地勾画出丘壑树石的多种变化,法度谨细、意境幽深,加上笔力刚劲有力、色彩又讲究多层次的变化,可说已趋完美,无愧“国朝山水第一”这个称誉。
《江帆楼阁图》表现手法
《江帆楼阁图》的表现手法,是忠于原物的工笔法。山石用笔劲简,不见皴法,只勾了轮廓和分出层次,其余的都交给色彩去呈现。这时石青石绿就有机会一显身手,创造特色了。
画家施染石青石绿是有自己的一套规范的,一般山岩都在上好了以赭石(或其它色调)为主调的颜料之后,才在岩块上抹一带石绿或石青,但也不是逢石必抹,画家需审情度势衡量其必要性才下笔的。
松与树的表现 含蓄焕发
此画的中心是几棵高大的古松,主干没加皴法,以敷染方式层层叠染出瘦劲的仿若铁铸的主干体。松叶则先以调了白粉(或直接用三绿)的石绿直接点染,干后再以淡墨略略勾出松针。重点在于取三绿的亮丽感;也展现松叶一丛丛像无数飞天羽翼,振翅欲飞。然后,再把古松群安排在画幅中央最显眼的地方,就这样,这古松群带给整幅画自内而外的神采,使得画中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内蕴活力,既含蓄又光采焕发。
其它杂树则是杈枒交织,盘根错节,苍苍郁郁。枝叶用双勾手法细致地勾出,满树的花朵果实也心闲气定地耐心勾画,这些杂树看来高下错落,千姿百态。而其下的山岩也以类似的多层次结构来呈现,画面因此能状山水之貌而气势无穷。
白壁丹楹朱柱素壁 万绿丛中一点红
画中心高大的古松群掩映着富丽的屋宇,绿灰瓦、朱柱白壁,看起来豪华有气派,推测应是高官的山居别墅。因为画家采俯瞰式构图法,所以堂屋院落的情况,我们随着画家的视点,一目了然。画中的建筑体及院落都依山势而建,堂屋呈南北向,左右有走廊衔接。正屋墙上安着直櫺窗、格子门。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在木材上面涂色料,所谓“白壁丹楹”、“朱柱素壁”。唐代以前建筑色彩以朱、白两色为主,墙面皆用白色,木制部分则用朱色。
画中的斗栱、梁柱都漆朱红,置之于青山绿水中,便呈现出“万绿丛中一点红”醒目的对比效果。画家还有意地让周围的山岩、树木稍显暗沉,把屋中男子身处的空间凸显出来,在画面中似乎特意地造就了一个亮点,一盏明灯。正所谓“白壁丹楹”,金碧辉煌,耀眼夺目。
古人是很有智慧的,千年前的画家就能运用这种视觉特性,掌握这类视觉效果以增强画面的多元、多样性以及凸显画面的内蕴。
山水旅人 动静呼应
画面的底部表现的是旅人途经江畔的情景。
画中姿态各异的树木伴着起伏的山岩,旅人、访客点缀于庭园、山径中。其中有一小队着唐衣冠的旅人是比较引人注目的,包括骑驴的主人,一位像是带路的人,两个仆人,一个捧着重要物件、一个挑行李。一行四人跋涉到此已显疲态,前面两人各有各的心思,默默地望向前方地面,无语地前行。后面两仆转头相对,似乎正在交谈。
在大片江天烟波的衬托下,前途仍然不见终点,崔颢的诗《 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情怀油然而生。
画家以单纯的江水做背景,把这四人衬托得清晰无比,也生动无比。不论是动作、表情、服饰、物件,都为后人留下了难得的历史印记。而且在往前行的直线动势下,正好和山岩的走势互相调和,依山傍水,成为静态山水中不可或缺的动态景观。
目光往稍远处坡岸边移动,可看到两人正临流驻足,赏景观物,谈心抒怀。他们立足之地是块大而平坦的坡石。两人背后有一大石,它敷染的石青比较多,而且用的是最深的头青。这块大石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它有明暗光影变化,立体感、实体感都出来了。
再有,我们发现这两人前方有数块小形岩石也染上了石青。目的是用来呼应岸上的大石,使之不那么孤兀。也就是说,画家在绘画过程当中,随时都要留意画面协调与否,要能够处处互相呼应,才能共谱完美谐和的乐章。
万顷波光,浩渺江天,画家必有此辽阔胸怀方能画出这样极具气势的妙境。几叶扁舟浮荡其上,除了抒写胸臆外,或许也在暗喻人对自然的依赖与探索是永无休止的?
历代评价【中国名画欣赏】《江帆楼阁图》
明代文徵明:其慎重缜密,自然有大家体段,无一毫尘俗气,艺林中有千里,如山中有昆仑。
唐代张彦远:山水之变,始于吴(道子),成于李思训、李昭道。
五代荆浩:李将军理深思远,笔迹甚精,虽巧而华,大亏墨彩。
明代徐沁《明画录》:“自唐以来,画学与禅宗并盛,山水一派亦分为南北两宗。北宗首推李思训昭道父子。”
清代安岐:“傅色古艳,笔墨超轶,虽千里希远不能辨其青绿朱墨,传经久远,深透绢背,有入木三分之妙,的确是唐画无疑,宜命为真迹。”@*#
责任编辑: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