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楼,是紫禁城的标志。角楼的美,变化万千。晨光、暮霭、明月、河水、春风、秋叶,陪伴着玲珑秀丽的建筑杰作,走过近六百年的风雨。
镇城之宝
北京是明清两朝的都城,曾有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只修南部)三道半城墙。除皇城外,其它三道城墙的四隅(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角)都修建了一座角楼。这十二座角楼与城墙、城门楼及护城河构成了皇宫的防卫体系。
紫禁城的四座角楼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代重修。上世纪50、60年代,内城及外城的大多数角楼和城墙一起被拆除。
现存的角楼设计精美奇特,蕴含了阴阳五行观和中庸思想,是紫禁城内造型最为复杂的建筑,其工艺之高超举世罕见。它典雅、庄重而优美,从容地衬托了宫殿群落的雄伟壮观。有人认为,角楼是故宫建筑的精华所在。
角楼通高27.5米,坐落在须弥座上,四周环绕白玉石柱杆基座,台基楼梯分上下两层。它是四面凸字形平面组合的建筑,呈双“十”字相叠的曲尺形;在内部梁架结构上,它属正脊纵横十字交叉。
角楼非楼,内无楼梯或楼层,室内也无立柱,这样的设计扩大了内部空间。其整体为全砖木结构,构件全以卯榫连接,一个铁钉也没有用。
角楼多角,三层复合式屋檐共有28个翼角、72个脊。上层檐为纵横相交四面显山的歇山顶,正脊交叉处置铜鎏金宝顶。下层檐和二层檐四面皆由一座重檐歇山顶加垂脊集合而成。
中国传统建筑兼顾使用功能和艺术效果。角楼外观秀丽多姿——飞翘的檐角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给人灵活多变的感觉。铜鎏金塔式宝顶搭配黄色琉璃瓦,尽显富丽堂皇;另外,屋脊上还镶嵌了230只吻兽,这些栩栩如生的饰件为结构复杂的高楼增添了情趣和生气。
角楼内部装饰华美——梁枋饰以龙锦方心墨线大点金旋纹彩画,隔扇门和槛窗采用三交六椀菱花式,精工细致,美不胜收。据网上资料,东南角楼的正门(据说皇帝出入即用此门)上额枋绘着龙,配门上额枋画的是草花。门内铺的石砖也有讲究,正门内全部铺整砖,意即为正、为阳,而配门内则是一砖一缝相接,即为偏、为阴之意,尊卑分明。
角楼镇守四方,宛若禁城与外界的衔接点,昭示皇家的辉煌和神秘。北京老辈人说,角楼是镇城之宝。
角楼的传说
关于角楼,有一个奇妙的传说。虽然不同版本在细节上有所差别,但是故事都离不开蝈蝈笼子。
相传明成祖朱棣曾经梦见一座9梁18柱72脊的角楼。当时,北京的皇宫正在兴建中,朱棣于是下令,要在皇宫外墙的四个角上盖四座角楼,每一座都要有9梁18柱72条脊,限期三个月。管工大臣来到北京,向能工巧匠传达圣旨,命他们赶快设计。
工匠们谁也想不出头绪,急得抓耳挠腮。一天,一个木匠嫌天气太热,跑到街上闲逛,遇到一位老人沿街叫卖蝈蝈,手里提着一些用秫秸编的蝈蝈笼子。木匠师傅见其中一个笼子编得十分精巧,就买了下来。
木匠提着蝈蝈笼回到工地,再一细看,发现这笼子和楼阁一样,竟也有梁、柱、脊,真是奇了!他不禁数起数来,一、二、三……大伙儿在一旁也帮着数。数来数去,正是9梁18柱72条脊!大家非常兴奋,照葫芦画瓢,琢磨出了点子。他们烫出纸浆制成样型,终于把角楼盖起来了。后来,工匠们思量,那位卖蝈蝈的老人,就是鲁班显圣、指点迷津啊!
美的延伸
角楼临水而立,别具灵秀。宽达52米的筒子河助其向宽广和纵深延展。向上,角楼溶入蓝天;向下,青灰色的墙砖是坚实的依托、映衬着红柱黄瓦。墙外,树木郁郁葱葱,沿河点缀。对岸,柳枝垂挂、银杏摇曳,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
北面的两座角楼是摄影者的最爱。无论冷暖晴雪,总有长长的镜头隔岸聚焦,人们屏息凝神,找寻最美的角度、云彩和光线。
朝阳初照、落日余晖,眺望角楼,处处皆是画,诗意总悠然。自然的组合赋予它盎然生机。在惊羡的目光里,角楼从不孤单。沧海桑田,时光荏苒。古老的建筑坚守着传统的厚重与谐和,无言地展现巧夺天工的倩影。@*#
参考资料:
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
《故宫角楼里的阴阳五行》,《凤凰艺术》,2016年8月17日。
责任编辑:李婧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