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文)
五、梅花与梅子
梅山乡位于山区,辖区内共有十八村,其海拔自九十公尺至一八○○公尺间,依次有丘陵地、浅山及深山,地形可谓错综复杂,却蕴育了很多地方乡土传统产业,诸如酸溜溜的“梅”滋味。早年梅山人经济来源最大宗的是梅子,接着竹笋、茶叶、兰花、莲雾、橘子等,因此梅山又称为“梅之乡”。梅花堪称我国的国花,国人通常将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梅”,花容朴素,花性耐寒,花香淡远,故有“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之语。每年十二月下旬到第二年一月底之间,是梅山公园梅花怒放时节,满山花海似雪,诗意一篇篇,人行其间,暗香浮动,山风徐拂,落英缤纷,仿佛瑞雪飘落,有如置身于人间仙境,“有花堪赏直须赏,莫待无花空赏枝”。
四、五月是青梅成熟的季节,新鲜成熟的青梅含有“苦味酸”,果肉相当脆涩,不适生吃,必须经过加工制成梅干、梅子酱、梅酒等系列产品,才是我们日常生活价廉物美的天然健康食品。早在民国四、五十年代农业社会时期,梅干就是便当内不可或缺的配菜。因为含有丰富的纤维质、钙质及矿物质,有助消化,促进食欲,消除疲劳等功效,孕妇害喜或是晕车想吐,口中含粒梅干,便可减缓恶心的感觉呢!
六、打草鞋
打草鞋是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草鞋的历史,迄今已有千年以上,在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就记载着唐三藏法师往西方(印度)取经,经过千山跋涉万水前往目的地佛国,他脚穿着草鞋负荷随身行李之绘图,感人至深,可知唐代已有草鞋的记载。大约在民国三、四十年代,草鞋是乡下农民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不论是上山工作,长途挑担或是下溪河捞鱼,都必须穿鞋。据擅长打草鞋的瑞里村叶老师傅表示,早年太和村居民到梅山小城做生意,很多挑夫走卒或商旅挑担货物往返太和与梅山市区,途经瑞里中继站时,鞋子早已磨破,无法再继续前行,于是在瑞里村内这里休憩歇息,补充干粮,更换新草鞋,因此瑞里村幼叶林聚落是当时主要草鞋生产地与集散地,处处可以看到老幼妇孺投入编制草鞋的行业,增加家庭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繁荣。每届农闲之余暇,有不少农民在客厅、骑楼或庭院中,拿着木槌打稻草、去草膜,撚麻丝……等,到处充满了热烈工作的气氛。然而好景不常,到了民国五○年代,人们行的工具渐次出笼,道路交通也逐渐获得改善,徒步运输及挑夫工作,渐渐地改为牛车、脚踏车、机踏车、马达货车所取代,靠劳力维生的工作者,大都已换穿便宜又舒适的布鞋、胶鞋,使得草鞋市场逐渐没落而消失。如今,会编织草鞋的人才已愈来愈少,然而草鞋它终究代表着先民筚路蓝缕,开拓家园,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是追念先民开拓台湾的一项重要的见证呢!
自从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以来,不仅改善了人类的饮食习惯,也让先民们生活文化迈入了一个新的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而燃料的运用,历经文明不断的演进及科技工业的蓬勃发展,也由粗糙的木材类提升为天然瓦斯、燃料油、电热能源的多元化材质,生活机能彰显得更加方便,也更有效率,不过在民国四、五十年代,龙眼木炭可说是当时最主要民生用品,临至今日,虽已没落,但烧火炭仍有其市场需求,可惜早年那种炊烟缕缕,烟雾袅袅,空气中还略带淡淡炭香的情景已难再寻,更加深梅山人的怀念之情了。在百年前台湾人民生活清苦,嘉义县梅山乡安靖村、圳南村民,利用缺少灌溉的山坡地种植龙眼树,再烧成火炭出售,因此此一山区的劳力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从事此一工作有三、四家,除了赚取微薄的利润,也发挥他们特有的刻苦耐劳,勤奋坚毅的工作精神,也为当时的每个家庭带来温暖与方便。
七、烧制木炭
梅山山区烧制木炭的材料以龙眼树为主。龙眼树是无患子科常绿乔木植物,别称“桂圆”、“福眼”、“龙木”等,台湾山区均可见到。龙眼树除烧窑生产炭火之外,龙眼又可烘制龙眼干肉(俗称福肉),它是一种很好吃的水果。福肉即是龙眼剥下的果肉,经过烘制加工而成,在先祖时代就有,至今有二百多年了。其实烘制福肉的方法很讲究,首先选定一块土质坚硬的台地,在底层挖掘五、六个洞穴,先将龙眼枝生火,上层则开出五、六个长方形土灶,接着将龙眼除去枝叶后,放在土灶上烘烤至龙眼水分渐渐被烤干,外壳变得坚硬时,福肉的制作就完成。接下来,把去壳后的龙眼干放在特制的钢板上,然后在钢板下放个炭炉慢慢熏烤,等到福肉膨胀起来,就可以很轻易的把它从果核上剥下来了,接着全部拿到广场晒干,浓缩后就可贩售或储存。
提笔至此,蓦然想起民国五○年代,在家乡剥龙眼干的日子,历历在眼前,那时龙眼干是以“斗”为单位,一斗为5台斤,工资是35元,通常我们一家人一早就提着大麻袋到雇主家,秤了龙眼带壳回来,先逐粒逐粒用木块压碎并去壳,然后起炉火将干的龙眼肉一一剥下,接着再将龙眼肉与龙眼籽分开,一起运到雇主处秤重,平均一个孩童一天约可剥完二斗的龙眼干,也就是可以净赚70元,所以那段日子,每个小孩口袋总是麦克、麦克,成了童年最富裕而难忘的黄金时光。
梅山乡好山好水好风景,处处充盈乡情宁静典雅,纯真古朴,可惜的是有不少传统行业的珍贵景象已消失了,诸如圳北村“晒金纸”、梅北村“拉面线”、安靖村“编火笼”、瑞峰村“编竹扫”、半天村“晒香脚”、梅东村“晒笋干”、“晒梅干”等,许多参观展览的老一辈乡亲,看见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直呼“这就是以前的生活”,透过影象,娓娓道出早期生活点点滴滴,有些影中人几乎都是乡内老厝边,让他们仿佛走入历史时光隧道,每一张照片透露出梅山浓浓的人文情怀,也都是梅山人共同的记忆,直让老一辈的人重温古早那段难忘的日子,也可告诉年轻一代有辛勤的过去,才有富裕的今天。
值得一提的是在“恋恋梅山”老照片怀旧展中,有三张老照片是许良行顾问提供,由我翻拍的,开幕展出当天特别邀请许顾问参加茶会,他看到与妻子在民国49年结婚时所拍放大合照中,自己摆出“三七步”,面无笑容,直说真歹势,我在旁戏称“站三七步,生儿子做医生有撇步”,接着不约而同哈哈大笑。另有一张早年喜宴用大竹(上竹下敢)拼凑出克难桌椅,也是难得的影像,流露出五○年代台湾社会一段难忘的岁月,每张照片有它的故事,有它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另有一张曾祖父教曾孙女做竹编的老照片,相片中的阿祖沈国成如今已一○四岁,坐着轮椅由儿子梅山文教基金会创会董事长沈耀相校长、荣誉董事长沈耀宜校长两兄弟陪同,出席此次开幕茶会,对影像画面内心既兴奋又感触良深,早年为了生活,经历过一段不为人知的辛苦过程,仿佛浮在眼前。
展出每一张老照片里的故事,可说是每一个梅山人共同的记忆,看了这些陪着我们成长或是重温旧梦的老照片,总是令人不忍遽弃,其中更有阿公阿嬷早年谋生时所留下的,不为人知的艰辛与辛酸的生活缩影,随着时代潮流的演变,新一代思潮流风所及,一些传统古老产业早已淹没在历史洪流里,甚至沦落乏人问津,无人传承的窘境,每思及此,实在深感惋惜与浩叹……。借着展出老照片里人、事、物,让我们乡亲心灵再度燃起怀旧之谊,也希望大家共同为家乡梅山奉献爱心与热忱,以及共同体会并发扬先人们开发梅山时从无到有,一路披荆斩棘不畏艰难的精神––––梅山汗路精神。
自刘宏文乡长上任以来,与乡长夫人梅山文教基金会押花班老师李金花女士,积极推动梅山艺文风气的提升,让梅山乡亲在辛苦忙碌工作之余,能够接受艺术熏陶,增加审美观念,提振生活品味,消忧解闷,减少负面情绪的纷扰,开拓生命的深广度,用心良苦。还有梅山文教基金会现任董事长叶和荣医师、副董事长郭聪明校长,以及创会董事长沈耀相校长、荣誉董事长沈耀宜校长、荣誉董事长曾建昌医师和历届董事们,对于艺文的充实推广和休闲的质感,发挥了无形的力量,让艺文之美不仅促进乡亲心灵的交流,亦为社会带来更祥和的风气,更为人生增添更多的华采,有您们真好,隆情高谊,再致感谢之忱。@#
──转自梅山文教
(点阅【恋恋梅山──老照片怀旧情】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