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文)
宋徽宗时期,画家要进入画院,必须经过考试。画院的考试按题材分六科,并摘取古人诗句为题,由宋徽宗自己主考、评画。
据说完成后的作品,如果中了皇上之意者可得赏赐。宣和年间(1119—1126年)薛志画鹤称旨,“赏赉十倍”;刘思义画御容受到赏识,晋升待诏(文官官职名)。这些都是宋徽宗在位期间所发生的事,可惜这种种雅闻只成为烩炙人口的美谈,故事中提到的画作都已佚失,没能留传下来。
在邓椿的《画继》中提到了“命题作画”“下题取士”的一些情况。我们来看其中比较有趣例子。
野渡无人舟自横
此诗句来自于唐朝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应试者大多画一空舟系于涧边,或画一鹭鸶立于船上,或画一鸟落在船舷,有的还画了两只小鸟斜翅飞入船舱,以示无人。然而这些画均被认为“与题不切”,受到徽宗赏识的却是一幅船夫睡卧船尾,身旁还横着一根短笛的画。
题为“无人”,却何以画上人呢?仔细推敲,原诗所说的“无人”,并非说船上没有人,而是说没有渡河的人。而这幅画上的情景,正好表明了这层意思:荒郊野水,终日没有过路的渡河者,船夫等得无聊,丢下了竹笛,睡觉去了。这样岂不是更加突出了孤舟的寂寞和周遭的荒僻?看来中选者不但是丹青妙手,在文学方面也极富素养。
深山藏古寺
此题一出,众考生皆以为不难,纷纷提笔作画。有的在古木苍葱的山中露出古寺一角;有的在山腰画半座古寺;有的则干脆画一寺矗立山中。
其中有一幅画作构思奇特,只见画面上有一羊肠小径,依山傍水,忽隐忽现,一个和尚正在溪边取水、挑水。徽宗看后龙心大悦,当即录为第一。这幅画画得很简单,但其高明之处是把“藏”字巧妙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既有和尚挑水,那么山中定然有寺院,寺院自在此山中,只是云深不知处而已。
踏花归去马蹄香
这个考题真是独具匠心,考题一出,考生们几乎都忙于画马画花,或画达官显贵、文人仕女穿梭于花丛之中,马蹄上还残留着少许花瓣,用以体现“马蹄香”之意。可惜徽宗看后都不满意。
最后,终于有一幅画吸引了他的目光:一匹骏马缓步而行,几只蝴蝶或前或后地飘舞着,着力于追逐马蹄。马蹄和蝴蝶,巧妙地表现了前一刻的“踏花”,又表达了此刻的“香”。此画构思巧妙,理所当然被评为首。
竹锁桥边卖酒家
针对这个画题,诸多考生皆重于描绘酒家,再衬以小溪流水,野渡小桥,竹林小径等,尽管画得细致入微,但都被认为寓意平庸,不入皇帝之眼。唯独李唐构思新颖,独辟蹊径,他画的是一道弯延的小溪,小桥横陈,桥边一片竹林,在那郁郁葱葱的翠竹外,一幅迎风招展的“酒”幡斜斜挂着。画面布局从“虚”与“实”字入手,徽宗看后大悦,认为酒家藏在竹林中正符合“锁”字的真意,遂钦点为第一。李唐进画院后继续勤奋作画,终于成为宋朝承上启下的名家。
万绿丛中一点红
这个考题一出,当时有画绿草地上开一朵小红花的;有画绿树丛中露出红墙一角的;有画松林之上立着一只丹顶鹤的……这些画虽然都符合题旨,但宋徽宗看了都不满意。最后他选中了两幅画:其中一幅画了一座翠楼,一位仕女正倚栏沉思,鲜红的唇与四周大片绿树交相辉映,产生了强烈对比,画面因而显得生气蓬勃;另一幅画的是万顷碧波中,悬着一轮红日,气势磅礡,视野开阔。这两幅画立意新颖,真正点出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焦点诗情。
因为宋徽宗对画院的种种关注与推动,使得院体画在北宋后期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画院内可说人才济济,而且几乎都是影响深远的画家,如马贲、王希孟、张择端、李唐、朱锐、苏汉臣、刘益、富燮等。宋室南迁后,初期仍沿用前朝画院的旧有人才,同时也补充当地画手。重建画院,宫廷里仍是名家齐聚,计有马远、夏圭、李嵩、梁楷、李迪等绘画高手,又掀起院体画风行的另一高潮。
另外,徽宗提供御府藏画让画学生临摹,要求所有画学生勤摹古画。画院的学生都是通过考试才得以进来的,每个人都已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所以临摹出来的画作大都是质量高的,误差小的。而这样的做法也带来了良好的后效应,唐及唐以前的古画经过画院学生的临摹,后人才有这个机缘能一窥这些古画的堂奥。例如唐代周昉的《捣练图》、张萱《捣练图》、唐人《宫乐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都因为这个时期的临摹才得以保存原貌,嘉惠后人。@#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