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发掘秦朝墓的考古发现,当时已有用烟和胶揉和的人工墨。而从东汉墓出土的一锭松塔形墨,更证明了当时已用简单墨模来规范墨的造型。另外东汉时的文献记载:负责文书的官员,每个月都配发有墨。从这些事实,可推论制墨业在当时已有规模。只是当时的从业者,大致是工匠之流,社会地位不高,因此没人想到把他们的制墨法记下来。
这种情况,一直到曹操的孙子曹叡(魏明帝,西元二○六至二一九年间在位)时,才有所改变。先来看这锭“见真吾斋书画之墨”,墨背面篆书的最后几个字“按魏韦仲将十万杵法制”,清楚表明这锭墨是按照魏朝时候的韦仲将的制墨法,并且经过十万杵的捶打后制出。
韦仲将是谁?他的制墨法有什么特别?
▲“仿韦仲将法制墨”正面墨名,背面写“光绪甲午吴氏仲子次清属休城胡开文仿易水李廷圭采黟山风松煤远烟和代郡鹿角胶按魏韦仲将十万杵法制”,长宽厚15.2×3.6×1.5 公分,重122 公克。(《墨的故事.辑二:墨香世家,听古墨在说话》/时报出版 提供)
没听过他的大名?不意外,但从多方面来看,韦仲将非常杰出。他名诞,仲将是他的字,在魏明帝时官至光禄大夫,是皇帝的顾问近臣。他擅长书法及制作笔墨,魏明帝很欣赏他的字,有回在为新建的宫殿题字时,特别要他来写。没想到他对朝廷准备的笔墨纸张看不上眼,回奏说,必须是最好的笔墨纸,才能写出他最好的字:“……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这句话里提到的张芝和左伯,分别是当时顶尖的制笔和造纸高手。显然韦仲将对自己的书法和所制的墨非常自负。而“工欲善其事”这句名言,就此流传千古。
就是这种在皇帝面前也敢表态的自负,再加上他显赫高官的身份和超群的技艺,才终于有人正视制墨,而把他的制墨方法留下一些记录。北宋状元苏易简写的《文房四谱》里,叙述了韦仲将的墨法,重点如下:
1.取上好纯净的松烟,捣细并筛去杂质。
2.每一斤松烟配以好胶五两,而胶得先用梣皮汁浸过,好化解干胶。
3.再取五个鸡蛋的蛋清,外加捣细滤筛过的珍珠和麝香各一两。
4.把所有材料调和在铁臼里,用力捣三万杵,多多益善。
配料里的珍珠,能使墨色光亮,于是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的美誉。
──节录自《墨的故事‧辑二:墨香世家,听古墨在说话》一书/时报出版@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