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华文化中的三大传统民俗节日之一,不仅在华人圈,包含韩国、日本等等早年受到中华文化浸润之国都地有端午节庆的习俗。
端午的习俗典故多,所以别称也多,端午节又有“粽子节”、“艾节”、“菖蒲节”、“端阳节”、“天中节”、“重午节”、“五日节”和“五月节”等等的别称。端午时节正值溽暑湿热驱动百毒齐出之端,在民间,除瘟辟邪保健康成了重点要事,故而在传统习俗中,如插蒲艾、佩香包、贴钟馗像等等的行事,都含有除瘟辟邪健身的意涵,从今之科学观点来看,也能明白古人的先见与智慧之一端。
端午节,天气热 五毒醒,不安宁
黄历五月五日称“端午”,“端”字有“初始”的意思。清代厉荃的《事物异名录.岁时部.五月》记载:“五月五日午时为天中节。”因为黄历五月五日一到,阳盛阴消天气炎热,蚊蝇虫蠹蛇蝎等等百毒齐出大肆活动,传染病容易滋生,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民谣传唱提醒老百姓:“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古代人们将蛇、蝎、蜈蚣、蟾蜍、蜘蛛等五虫称为五毒。端午节一到,天气炎热起来,五毒害虫齐动,所以端午节驱除毒害成了重要的卫生提醒。
端午节时节天气炽热,百毒齐出。古人怎样辟邪毒呢?
“天中五瑞”制“五毒”
古人以“天中五瑞”制“五毒”。古人取用五种植物,称为“天中五瑞”来驱除各种毒害。天中五瑞指的是:菖蒲、艾草、龙船花(又称仙丹花、山丹花)、石榴花和蒜头。菖蒲被认为是“天中五瑞”之首,菖蒲叶子形状如利剑,古来就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艾草是中医温灸用的药草,插在门口,祓除虫毒瘟疫,招来身体健康。因为菖蒲为中天五瑞的代表,故端午节又称“蒲节”。
有些地方,不仅将菖蒲艾草挂在门楣上,还进一步用来沐浴身体发肤。在韩国端午节时,就很盛行以菖蒲汤洗头发,以驱避溽暑带来的瘟疫。
钟馗驱邪
民间还有传说,门上贴上驱邪神钟馗画像能驱妖逐邪。钟馗的祭典日在除夕与端午节。民间相传除夕日驱恶鬼、端午节逐瘟神,所以每逢端午节,就会张贴悬挂钟馗画像。清人赵翼《陔余丛考.卷三五.钟馗》记载,唐明皇久病未愈,病中梦见一大鬼吃一小鬼,大鬼自称为“钟馗”,首应武举未中,死后决心与明皇除尽世间妖孽。明皇醒后,病竟痊愈,于是命吴道子绘巨眼、多髯、黑衣冠的钟馗像,贴于门上驱鬼,后来转而流行于民间。
宋代时在端午节驱除毒害已经是家家户户的重要习俗行事。《燕京岁时记》记载了宋代人的端午辟邪辟恶的节俗:“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中人士争相购买,黏之中门,以避祟恶。”这些俗尚也辗转流传了下来,有的也随着年代递转而演变。
佩挂香包辟毒害
古人在端午节时,有地方用彩纸剪出五毒的纸形,传说五毒虫一起出现的时候才不会危害人间。也有剪出制伏五毒的纸形,例如虎符,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防毒害。有的则采来菖蒲艾草,尤其是像人形的艾草挂门楣以驱毒,《红楼梦.第三一回》写到端午节的景象:“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
中国民间尤其是长江流域一带,以佩挂香包(香囊、香袋、香荷包)辟毒害也很盛行。从屈原《离骚》歌赋中,就可发现当时就盛行使用香草的习俗。端午节,人们除了吃棕子、插菖蒲艾叶以外,还要给孩子们带上香包,含有辟邪、驱虫、驱瘟、保平安之意,也有装饰作用。香包内装朱砂、雄黄和各种浓郁的香草,外以花丝绸布缝制造型,再以五色丝线缠绕系紧。
中国古人端午节的习俗不仅是节庆活动,还具有夏令卫生的智慧。挂蒲艾、佩香包、悬挂钟馗像就是这样具体的象征表现,一一成了浓郁芳香、传承历史文化的端午风物诗。
@*
责任编辑: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