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熏香的缘起
熏香(或称“香熏”)是指将单一或混合的香材通过天然散发、烘烤或点燃的方式,使植物香材散发出香气;利用香气及烟所构成的能量场,达到养生及祛病的作用。
在先秦时期,人们通过食物天然的香气祭祀或用植物的天然香气洁净自身。比如,《诗经•大雅•生民》记载:“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这是说,我将祭祀用的肉酱及不加调味品的肉汁放在礼器豆及登之中。这些未加任何调味品的食物的天然香气上升到天上,上帝尚飨了这些食物及香气。
另外据《尚书•周书•君陈》记载:“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尔。”文中的“至治”是指“天下大治的时代”,也就是尧、舜、禹等圣王在世的时期,据史书记载,这些圣王在世的时候,把天下治理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百姓都尊尚道德,监狱常常是空的(囹圄常空),没有人犯罪,甚至是“比屋可封(上古之世,圣王的道德教化遍及四海,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所以“至治馨香,感于神明”是说这种天下大治时代,整个社会都会散发出一种馨香,并会感动神明。换一句话说,神佛所要的就是整个社会的人道德品质高尚。“黍稷非馨”是说黍稷这些五谷在祭祀时散发出来的气味,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馨香。崇高的道德(明德)才是惟一的馨香,那才是上天神明所要的。
而用植物的天然香气洁净自身亦见于正史的记载,如《左传•宣公三年》:“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大意:因为兰花是所有香草中最高贵的,佩带着它,别人就会像爱它一样的爱你。)”《楚辞•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大意:折取江离与幽芷,再缀联上秋日的兰草佩戴在身上。)”佩兰、蕙、芷、荪、杜若、江离(蘼芜)等香草并以其天然散发出来的气味熏香,则作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被历代文人及普通百姓所喜爱。唐•陆龟蒙〈美人〉:“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兰草与杜若)。”唐•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放怀亲蕙芷(放开胸怀常常跟蕙兰与白芷为伴),收迹异桑榆(收敛形迹有异于其他老年人,不似多数老年人爱串门聊天)。”宋•贺铸〈冠氏寺居书怀〉:“漫赋新诗题琬琰(指将新创作的诗题写在碑石上,琬琰本为两种玉圭的名称,古汉语中也用于石碑的美称),少逢佳客佩兰荪(很少能遇到风雅的客人,故以佩戴兰荪,也就是菖蒲,自得其乐)。”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明确的熏香记载的(指用加热或燃烧的方法),始于汉代。明朝的香道师周嘉胄在《香乘》一书中不仅记载了汉代宫廷的香方(汉建宁宫中香),还记载了一副唐代的香方(唐开元宫中香)。博山炉及香囊也是汉代才开始出现的。
而用阳木属性的沉香祭天,正史中记载从梁武帝萧衍开始。据《隋书•卷六•志第一•礼仪一》记载:“(天监三年)又南郊明堂用沉香,取本天之质,阳所宜也。北郊用上和香,以地于人亲,宜加杂馥(指其它的香料)。”皇城的南郊为天子籍田所在地,南郊的明堂则是祭天的地方;北郊乃祀地之处。祀地时用上等合香(和香),即在沉香中加其它香料配成的合香。凡古文中所说的“沉香”都是沉水的沉香,而古代祭天所用的沉香是指在山的南边生长的瑞香科白木树,树心油所结的沉香,此沉香也就是我们现今业内人士说的“奇楠沉香[1]”。
综上所述,在先秦时期,祭祀神明的供品,取其天然的气味,不专门燃烧香料 [2]。秦汉因之,汉代即使出现燃烧的方式熏香(如博山炉),也只是人在用。从梁武帝开始,在原来供品的基础上,增加采用沉香等香料祭祀天地,一直延用到清朝均如此。也就是既上供品又上香。《宋史•卷九十八•吉礼一》:“周人以气臭事神,近世易之以香。”文中的“臭”读音“秀”,气味之意;“事神”意即“祭祀天地神明”。
先秦时期的古人佩戴香草的习俗延续至今,而东汉之后开始出现的香囊,这都是为了用植物天然的香气来祛除人身上的病气及邪气,或者为了保持人身上的芳香。
用燃烧的方式熏香,香气随烟而生,随烟而流转,好的香不仅能飘到很远的地方。它还能穿越我们这个空间到另外的空间去,所以自古以来都有这样的传说,“香是沟通神灵的桥梁”。熏香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调配的合香燃烧后能达到养生及祛病的目的。熏香的方法有用盘香、线香及唐代开始出现的篆香等等,而我认为最有效的熏香方法就是用篆香(也称香篆)。在《全唐诗》、《全宋诗》中有很多诗篇提到了篆香或香篆[3]。
篆香是用单一香粉或调配的合香粉做成的字型或图案,由于香粉中没有粘粉,所以篆香做好后以尽快点燃为宜,点燃后尽量不要再搬动香炉,否则香粉无法维持字型的完整会使篆香无法完整燃烧。
现代人所做的篆香与古人制作的篆香形式上差不多,可是本质上却完全不同。
二、物种的阴阳之分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道德经》),字面意思:万物中都存在着阴阳的特性。以人体为例,道家把人体左侧视为阳,右侧视为阴;前身视为阴,后背视为阳;体表的肌肤为阳,体内的脏腑为阴;等等。也就是说,人体自身分阴阳。而植物也一样自身存在阴阳的特性,只是由于其生长的环境不同,有的植物阳属性大于阴属性;有的植物阴属性大于阳属性。
《周礼•地官司徒•山虞》:“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夏历十一月采伐阳木,夏历五月采伐阴木)”东汉•郑玄的注解:“阳木生山南者,阴木生山北者。冬斩阳,夏斩阴。”也就是说,古人把在山的南面生长的树木称为阳木,山北面生长的树木被称为阴木。夏历的五月,大火星(心宿)在中天,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此时采伐山北的阴木,经过风吹日晒,可以很快去掉木材中的阴气,使之达到阴阳平衡,这样才适合人们建造房屋、家俱、舟车等(仲冬采伐阳木的原理也一样)。周礼还讲了一种改良土地的方法,也是根据道家的阴阳之理演化来的。《周礼•秋官司寇•柞氏》:“夏日至,令刊阳木而火之。冬日至,令剥阴木而水之。”一般人根本不理解周礼为什么要求人们这样做。
其实这样做的原因是,万物都存在阴阳的特性,种植树木及庄稼的土地也一样。当树木及庄稼经过每年一轮的生长之后,土地中的阴阳两气的属性元素已经被吸收得差不多了,如何补充它们并使得土地又适应树木及庄稼生长呢?《周礼》这段话的大意是:夏至的时候,柞氏(官职名)要让农民到山上,剥取南面阳木树接近树根部位的树皮下来,在山林或果树林中找一块空地,将这些阳木树皮燃烧成灰烬,以补充山林土地中的阳气。而冬至的时候,用同样方法剥取山北生长的阴木树皮,在山林或果树林中找一块空地,挖一个浅坑将阴木树皮放入其中,在上面浇上水,水会渗透到地里,并把阴气带入其中。然后用土把树皮及坑都填上,就不用管了。种庄稼的土地补充阴阳两气的方法也是如此,只是时间选择在春耕之前、秋收之后。《周礼•秋官司寇•柞氏》:“若欲其化也,则春秋变其水火。”
那么,居住在平原地带的人们,如何区分当地植物的阴阳呢?古人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没有山的地方,一定有大的河流或湖泊,否则人们会迁徙。《榖梁传•僖公二十八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东汉•许慎《说文》:“阴,訚也。山之北,水之南也。从阜,从侌。”也就是水的北面为阳,南面为阴;与山南山北正好相反。我们在古诗文中经常看到“江阴”、“洞庭之阴”,都是指江水或洞庭之水的南岸,那里生长的植物为阴木。水的北面生长的植物为阳木。另外《尔雅》对山的东面及西面也作了说明:“山东(面)曰朝阳,山西(面)曰夕阳。”
在中国古代,官方祭祀用的植物(包括五谷及蔬菜)均采用阳属性的植物,人吃的五谷在山南种植,草药更是要采自山南。《诗经•甫田》:“自古有年,今适南亩(自古以来想要有个丰收的好年景,就到山的南边去开梯田,山南边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诗经•七月》:“同我妇子,馌彼南亩(大意:农夫的妻子儿女都送饭到山南边的田地中)。”春雷最先在山的南边响起,《诗经•殷其靁》:“殷其靁,在南山之阳(大意:王的诏令如雷贯耳,殷殷然响彻在高山之阳)。”朱熹注曰:“山南曰阳。”《诗经•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蕨(大意:有人登上山的南面,说她要采摘蕨菜)。”“陟彼南山,言采其薇。”蕨菜及薇菜都是供祭祀用的,所以必须采自山的南面。
在中国古代,朝廷官方及官员的家庭,在祭祀开国皇帝或先祖时,他们认为自己的先祖去世后是转生到天界,故称为“在天之灵”,因此官方祭祀用的材料一定是阳属性的;前面举的例子,梁武帝用阳属性的沉香来祭天,这种沉香是指在山的南边生长的瑞香科白木树,树心油所结的沉香;而从土里挖出来的熟结沉香还不能算,因为其阴阳属性在泥土中埋了很多年后就会发生变化,即使原来是阳木也会改变。在中国古代,只有民间百姓之家,认为自己的先人去世后去了阴间,才有可能用阴木或阴木香材(如崖柏粉)做成的线香来祭奠。
在古汉语中,只要不是与水(江河湖等)连用,阳面即代表南面,阴面即代表北面。因此过去天子的籍田在王都的南郊,祭天的地方也在南郊。从周朝到清朝都是这样。现在北京的天坛公园,以前是清朝皇帝祭天的地方,它就坐落在紫禁城的正南方。
我之所以用这么多篇幅来讲阳木及阴木,是因为它对人的身体健康起着关键的作用,而现代人却没有几个重视这些问题。换一句话说,在清朝及清朝以前,树木分阴阳,草药分阴阳,就如现代人上洗手间需要分男性女性那样,是常识。古代医书上的药方,《香乘》上的香方,只要是没有特别注明的植物,都必须使用阳属性,并以山南面采集的植物为最佳。山的北面是阴面,一些毒蛇或有毒的虫子,性喜阴,大部分在山北活动,那里采集的草药不仅阴气重而且有可能带毒性。即使一定要用,也要经过特殊处理并去其阴气才行。我举个例子,如下图:
这是降真香(又名紫藤香、鸡骨香)的粉,一瓶是阴木粉,一瓶是阳木粉。降真香有很多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它归到“木部”,现代植物学认为它是一种“豆科檀属藤香”,它的结香过程与沉香类似。《本草纲目》中记载了降真香有这样一种功效:“【主治】烧之,辟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小儿带之,辟邪恶气(李)。疗折伤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生肌(时珍)。”如果有人阴阳不分,烧了阴木降真香,那么那个阴气构成的能量场,只会吸引更多邪气及另外空间对人有害的灵体到来。小儿带之只能是更加危险。而且阴木降真香粉,不仅不能“止血定痛,消肿生肌”,反而会造成大出血及皮肉溃烂。因为病人身上的病气及业力团都是阴性的,你用阴木的粉只能是给它增加能量。一定要使用山的正南面生长的降真香树木,那才能达到真正的药效。
我再举个例子,对茶叶有了解的朋友也许知道,福建的武夷岩茶大部分都生长的山北的极阴之地,因此岩茶的制作工艺上一定要有一个焙火的流程,如下图,传统工艺用木炭焙火,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消除茶叶中的阴气。
焙火不足的茶叶,由于其阴气没有去除掉,一些身体虚弱者喝了后会出现“茶醉”的身体反应,也就是脑袋清醒但四肢无力,经常喝这种茶叶会有损人的身体健康。
植物的药用特性是如此,它燃烧后所形成的香气的场也是如此。同一种植物,阳木香材与阴木香材燃烧后所起的作用基本上是正好相反。比如用印度老山檀香阳木为主要原料配制的合香,它的作用就能起到促睡眠的效果,而且效果特别明显,让长期失眠者很快就能入睡且不会做梦,让头脑也得到休息。而用印度老山檀香阴木为主要原料所调配的合香,能起到提神的作用,让人保持清醒,不会想睡觉(开长途车的时候在车载熏香器中使用)。它所依据的原理也是出自于道家阴阳相生相克之理:人类这个空间也分阴阳两面,人体在空间的阳面;人的元神在空间的阴面。阳属性的合香燃烧后,香气及烟形成的阳气场依附在人体周围,隔开了夜晚人体周围阴气的场(夜间的环境,室内室外都一样,阴气的场大于阳气的场),人的元神得不到阴气能量场的补充,他就会想睡觉。用同样的原理可以推理出为什么檀香阴木配的合香会让人保持清醒不想睡觉。
香道之所以称之为香道,是因为它依据道家的阴阳相生相克、五行相生相克、阴阳五行与人体各部位对应关系的理来调配并达到养生及祛病的目的。一位专业制香者,如果至今不知道如何区分植物的阴阳属性,不知道阴阳五行与人体的基本对应关系,建议还是先补习一下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免得制作出来的产品误人误己,损害自己及他人的身体健康。我再举个简单例子,说明香材分阴阳的重要性。如下图:
说明:这是一个“福”字的篆香,很多香道师喜欢做这个篆香,在客人来品香喝茶时,烧这个篆香,祝福客人。可是大家想过没有,如果这个香粉是用阴木香材为主要原料组成的,或是单一的阴木香粉(如崖柏粉),烧这样的“福”字篆香,等于是烧“阴福”给客人,那跟诅咒客人没什么两样,而且它的严重性还不止这些。
我在刚学习熏香及调配合香时,还不怎么明白阴阳相生相克之理的运用,对某些香材的熏香特性还不是很了解。曾经用纯阴的崖柏粉为主要原料调配了一种合香,并制作了这个“福”字篆香做试验,点燃。那天在我的工作室中还有一个年轻人,我们俩人一起品这个篆香。在“福”字篆香燃烧到三分之二时,我们都感觉到脑袋空空的什么也想不起来,那个年轻人还感觉四肢无力,人很难受,后来他就离开并回家睡觉了。当天晚上他就发高烧不退,浑身到处都疼,大病了三天才恢复过来。后来我才明白其中的原理,因为由纯阴的香气构成的能量场,依附在常人身体的表面之后,人体中的病气、业力团之类的东西就会被阴气的场吸引跑到人体表面上来,就造成人生病了。也还好那是一个年轻人,如果是一位身体比较差的老年人,有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另外一点,常人的生命进程都是不稳定的,随便烧“阴福”给别人,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所以,“福”、“禄”、“寿”、“吉”等篆香字,虽然都是吉利的字,但却不能随便乱烧,特别是香材阴阳不分的情况下,还是少做为好。
注:
1. 奇楠沉香是沉香中的“王者”,它的形成过程至今仍众说纷纭。笔者研究认为,奇楠沉香是白木树被中轻度雷击后,经过长时间结香形成的。由于山南边树木的木质比较疏松,它被雷击后裂变的程度会大,白木树逐渐分泌出油脂形成树心油,最后就形成了奇楠沉香。奇楠沉香由于是雷电原因促使阳木中的树心油结香,所以它不仅阳气充沛,又油性十足。它的粉用手轻轻一搓揉,就能结成一团。放在嘴里咀嚼,能感觉出微辛微辣。奇楠沉香对急性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能起到急救及缓解的效果,发病时迅速取出奇楠沉香粉放在嘴里咀嚼吞服或和水吞服,症状能马上缓解。
以下是一串沉水的奇楠沉香手串,它上面粘有粉末是因为平时保存在同种类的奇楠沉香粉之中。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沉香》中说的:“(海南)黎峒又以万安黎母山东峒者,冠绝天下,谓之海南沉,一片万钱。”这说的就是海南的奇楠沉香。普通的沉香在明代不可能达到一片万钱的程度,因为那时候的森林资源丰富,环境并未受到破坏。到了现代,这种沉水级别的奇楠沉香手串,一克至少也在五万元人民币以上。
2.《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之坛,在王都南郊),祭天也。”现代一些研究香道的学者将“燔柴”理解成了古人烧柴火使烟上升来祭天,《香道师》教科书中也这样认为,因此第2页描述:“早期的祭祀用香主要是以燃烧香蒿、柴木。”这是把璀璨的西周文明想像成了未开化的原始社会了。而据唐朝的经学家孔颖达疏:“谓积薪于坛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气达于天也。”北宋经学家邢昺疏:“祭天之礼,积柴以实牲体、玉帛而燔之,使烟气之臭(音义通‘嗅’)上达于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这与《诗经•大雅•生民》中所说的:“其香始升,上帝居歆。”是一个意思。
另外在《诗经•大雅•生民》第七章记载:“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大意:准备好即将祭祀的一应事物,取香蒿烧烤祭牲的脂膏,使其香气上达于天。又烧烤公羊以祭道路之神,将牲肉里外烤熟,使其馨香远闻,上达于天,上帝尚飨之,保佑我国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孔颖达疏:“乃取萧之香蒿,与祭牲之脂膏,而爇烧之于行神(道路之神)之位,使其馨香远闻。”这是讲用晒干的香蒿草,点燃后烧烤动物油脂使食物的香气合蒿草香远闻。后面三句据孔颖达疏:“其祭軷(祭路神)也,取所祭之肉则傅火而燔之,则加火而烈之,以为尸之羞。”也就是燔柴烤肉,使其天然香气上升,上帝居歆。祭祀过后部分烤肉作为“尸(代表神主或先祖受祭之人)”的食品(天子祭祀时,尸由上卿充当)。由于历朝历代都有祭祀,流程均依周礼的要求,改变不大,因此孔颖达对祭祀的注疏还是可信的。
所以,认为周朝时期祭祀时用香蒿及柴木当香来祭祀,是对经典的误解。其实查《汉语辞典》“燔柴”一词,也可以得到正确的解释。
3. 唐•徐凝〈苏小小墓〉:“水如香篆船如叶,咫尺西陵不见郎。”宋•黄庚〈寒夜即事〉:“读书窗下篝灯坐,一卷离骚一篆香。”宋•陆游〈成都岁暮始微寒小酌遣兴〉:“革带频移纱帽宽,茶铛欲熟篆香残。”宋•李清照〈满庭芳〉:“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未完待续)@
──转自作者微博(有删改)
点阅【朝晖香道】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