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卢仝的《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从唐朝唱到今,提升中国的茶文化,沁润爱茶人的性灵。喜欢煎茶、品茶的人应该不会不知“七碗茶”通仙境的境界。[1] 卢仝“七碗茶”的典故不只垂范于中国文化,也飞渡日本成了日本煎茶文化的仙境原乡,其间的桥梁人物是日本的“卖茶翁”。
日本卖茶翁 煎茶始祖
茶道行日本,华人大多对日本“茶圣”千利休(公元1522~1591年)有耳闻,实际上,相对于以“侘茶”(侘び茶,Wabi cha)驰名十六世纪日本丰臣秀吉幕府、上层社会和禅院的千利休,日本“煎茶”之祖的“卖茶翁”柴山元昭(拼音:Shibayama Motoaki,公元1675~1763年),则把吃茶风尚普及到庶民大众、文化雅士之间,而博得日本“茶神”之称号。卖茶翁的煎茶,如清风吹送,苏醒了大地,故而有“清风茶”之称。
卖茶翁的茶之道--卢仝正流
卖茶翁是日本煎茶文化中兴的元祖,本名柴山元昭,幼名菊泉,出生在日本九州的佐贺莲池地带(今之佐贺市莲池町,当时为肥前国领域),父亲是佐贺锅岛莲池地方领主的藩医。
卖茶翁十一岁出家,在佐贺的黄蘗宗龙津寺习禅,法名是月海;在他五十七岁时师父圆寂,本是承钵人的他将住持之职责让给法弟,自己离开了禅寺,毅然决然踏上卖茶的生涯。他担着自己作的茶担、茶器、茶具,在京都东山一带风景神秀之地卖茶,约三十年的时光,走遍春樱烂漫、夏川风清和秋枫金影,阳光里、雾色里、雨水中,就一担煎茶任平生。
卖茶翁出生于日本江户前期,当代的禅僧和汉学家普遍精熟汉文,能写汉诗表征高品格的文化涵养。卖茶翁以汉诗形式留下了《卖茶翁偈语》,直抒心迹,描写自身厕寄渺渺人海卖茶的尘迹,他的“清风茶”传给世人亘古一生命厕寄凡世、自我提升的透悟。
卖茶翁的茶壶乾坤里回响着大唐卢仝《七碗茶歌》的清风和仙曲。在《卖茶翁偈语》一书中,他自署名就以“卢仝正流”挂冠;他在京都东山构建的第一座日本茶亭就叫“通仙亭”。《卖茶翁偈语》的内容处处遥映唐朝卢仝《七碗茶歌》的茶里仙境,也透析茶道融入生活,超越世道的心径。
卖茶翁一任自性对茶的喜爱,给自己煎茶、给人间过客煎茶,希望世人透过茶,能够悟得“学不会的禅”。他的偈语集自题这样写道:
处世不知世,学禅不会禅,但将一担具茶茗到处煎。
到处煎兮无人买,空拥提篮坐溪边,咦何物好事谩描出,一任天下人粲然。
--卢仝正流兼达磨宗四十五传 高游外自题
禅僧转茶翁 茶壶大乾坤
“高游外”是卖茶翁还俗后给自己取的姓名。他二十二岁时患了痢疾而身体衰弱,因此发愤从九州往陆奥(今日本东北地区)游方,并拜访各方高德正道高师。三十三岁时(公元1707年)他在长崎学得从中国明朝传来的煎茶知识。晚年还俗,毅然决然踏上一壶煎茶任平生的清风茶之道。从世间来看,可说他从此“皈依”了茶世界!
六十岁时(1975年),卖茶翁在京都鸭川之畔,构建了“通仙亭”,堂堂迈入卖茶说人生的生涯。他一面煎茶卖茶,一面和来客道人生。不管来者是谁、不论茶资给还是没给,他都不在意。他安于贫、乐于茶之道,超越世间人心的得与失、欢与喜。
他的偈语《偶成》中描写了自己安贫乐道、修去后天色、味等等的执著:
性癖风颠(*“风”比喻他的风流)世上违,卖茶生计恰其机;心休冷淡胜甘旨,意足破衫齐锦衣。
他又自况人生随缘:“行藏自古且随缘,或宿孤峰或掣颠,道是煎茶接来往,笑吾卖弄乞文钱”。从他的性格和行藏,可以看到类于中国“茶圣”陆羽、“茶仙”卢仝的清高不介的风骨、随缘天地宽的自适。
高游壶中乾坤天地 遥指卢仝化外仙路
在日本江户时代初期,茶被当作珍贵的药材,是社会上流阶级人家的专宠。禅僧的饮茶文化以“寂茶”为主轴,在贵族权贵中风行。卖茶翁把煎茶、吃茶风尚普及到广大庶民和文人社会,因而被奉为日本“茶神”。
五十七岁那年,他离开出家的龙津寺到京都,十年后他依照当时十年一返的定规,又回到了故乡肥前国。这一次,他请求“还俗”得到允许。直到他八十八岁逝去前,三十年间的卖茶翁人生,他悠游于茶世界的天地,自在于茶壶中的乾坤,在安贫乐道中修炼。
卖茶翁在京都东山边上鸭河滨开设的茶亭,是日本的第一个茶亭。这亭子命名“通仙亭”,赫然明现大唐卢仝“七碗茶”的仙境。
他为“通仙亭”写了一偈,落在实处告诉客人,茶价是半钱,落在用处告诉来客,茶为君洗心腑、一尝通仙之乐:
石炉煎茗鬻来往,过客须知价半钱。
一啜为君洗心腑,通仙亭上乐悠然。
--《通仙亭偈》
他的“通仙亭”有一茶联,欢迎君子、德士来谈趣,也告诉人饮茶可以洗心驱睡魔:
亭开扳海内君子,茶熟驱人间睡魔。
--《通仙亭茶联》
卢仝是卖茶翁的偶像。卢仝曾得到孟谏议寄来新茶,饮茶触怀,写下了《七碗茶歌》(即《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说了“七碗茶”的层层境界,也为好茶背后“堕在巅崖受辛苦”的茶工忧心,欲上蓬莱神山为生民请命,但愿平息茶工之苦。
卖茶翁作品《试越溪新茶》写作的意趣和题旨,都承接了《七碗茶歌》,有着异曲和弦之妙。卖茶翁得人赠送天下第一好茶“越溪”新茶,尝试新茶的他,写了《试越溪新茶》,借此情、此境咏“茶德”,以茶德譬喻君子“仁德”,寄愿“仁德保黎民”,承续卢㒰的心意,跃然纸上:
酒偏养气功如勇,茶只清心德似人。
纵使功勇施四海,争如仁德保黎民。
--《试越溪新茶》节录
清风茶 甘味非世味
日本茶文化中,清风茶“煎茶”和侘茶“抹茶”两大主流分庭,卖茶翁的煎茶道──清风茶遥追中华民族的隐逸贤士的清谈茶趣,不同于闲寂的禅寺抹茶道。在他的《携友游纠》(*纠乃纠林)一偈语中留下饮茶谈幽道玄、出尘世外的清趣:
乘秋二客伴通仙,来煮洛阳第一泉;
甘味依然非世味,清谈茶熟到幽玄。
--《携友游纠》
茶带给人甘美,然则,翁卖茶的日子在自由自在中也伴着辛苦,钱筒空空而度日难以为继的窘境,也常常出现。固然如此,贫乏对他来说不是绝境,而是心境提升的试炼──修心的机会。卢㒰闭户谢官,寄心玉川茶水,卖茶翁乐贫为伴,以苦修心:
松下点茶过客新,一钱卖与一瓯春;
诸君莫笑生涯乏,贫不苦人人苦贫。
--《舍那殿前开茶店》
贫荣万乘犹无足,退步一瓢还有余。
--《自警偈》摘句
物外逍遥绝是非
在尘世中寄迹卖茶的卖茶翁眼里,茶意真、春味永,乾坤一茶壶,茶壶乾坤大!当人的胸襟能够不受人世之苦乐拘拌的时候,精神则得与太虚同一乐。卖茶翁透过茶壶中的世界,欲向世人展现通仙路。
在18世纪中,当时日本京都、大阪一带的文人、画家、书法家和作家等等都被卖茶翁所吸引,得到了精神与人生的启迪。卖茶翁宛然是当时文人的精神后盾,也成了日本“文人茶”的元祖。文人们都知道卖茶翁:
寄迹卖茶厕世尘,误传城外一闲人;
敲门晨赐湖东茗,回忆玉川万古春。
--《某寺主盟见惠越溪新茶附以一诗回次韵谢》
一壶茶水汩汩涌清泉,清泉迢迢百千年。怎地一流玉川水,从古流到今,从东土跨东瀛。好个玉川万古春!卖茶翁寄卢仝,神仙世界两相忘。
参注:
◎《卖茶翁偈语》,高游外着,日本大阪浪华花月庵藏版,日本大正十四年。
◎平成22年(2000年),日本九州佐贺有“通仙亭”开馆,收藏卖茶翁的真笔、原稿本和遗品等等贵重的资料。
[1] 卢仝的《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所写的“七碗茶”: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笔者感悟,卢仝的七碗茶饮,从物之境、情之境、心之境、气之境、炼之境、仙之境而升华入化之境。这七层饮茶境界的递进、提升,远远超过古人与时人的体悟,让其后的文人雅士、茶人茶家,望春风、凝碧云,流连茶世界而尘俗两忘。
附录:卖茶翁偈语四首
《卖茶偶成三首》之一
非僧非道又非儒, 黑面白须穷秃奴;
孰谓金城周卖弄, 乾坤都是一茶壶。
《法住寺前林间开茶亭》
脩竹林间古寺傍, 茶烟叆叇白云香;
通仙一路为君指, 得意谁知春味长。
《自警偈》
梦幻生涯梦幻居, 了知幻化绝亲疏, 贫荣万乘犹无足, 退步一瓢还有余。
无事心头情自寂, 无心事上境都如, 吾侪苟得体斯意, 廓落胸襟同太虚。
《偶成》
性癖风颠世上违, 卖茶生计恰其机; 心休冷淡胜甘旨, 意足破衫齐锦衣。
晓酌井华涵月荷, 暮挑瓦鼎带云归; 老身用得这般事, 物外逍遥绝是非。
@*#
责任编辑: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