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懿宗皇帝刚刚继位时,天水郡有个叫赵和的人,担任江阴县县令,他凭几句话就能断明一件案子,因此享有“片言折狱”的名声。无论什么疑难案件,他都能合情合理地妥善处理,因此他连续担任了好几个大县的县令,常常能昭雪冤案,所以每次政绩检查,他总能获得优等评语。
当时楚州淮阴一带的农民,因年年丰收很多人便出外经商。有一个村庄,庄东一户人家开拓了几百亩良田,但因资金不足无法经营,就把田地折成契约给庄西的一户人家作抵押,贷钱100万贯。
契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第二年连本带利一起赎回契约,否则田地就归庄西人家。一年过去了,果然粮食丰收,卖掉粮食,获得很高的利润。庄东人家就准备好钱要赎回契约,他先交80万贯给庄西人家。
但庄西人家不肯先退契约,要等明天全部的钱都还清了再退。庄东人家心想只隔一夜,两家又是世交,感情也好不会有什么闪失。因此,并没有要求对方要立80万贯还钱收据就回家了。
第二天,他拿着未还的余款去时,没想到庄西人家竟然翻脸,不承认昨天收了80万贯钱,既无证人又无还款字据,怎么也说不清楚,哀求也没用,对方就是不认账。
庄东人家万般无奈只好告到县衙,希望县官能为他伸冤。县里派人追查也没有什么结果,县令对他说:“我不能只听一面之词,你就是被冤枉了,断案还是要凭证据,你没有证据叫我们怎么断呢?”他又告到州里,州里也没有办法。
庄东人家回到家里,怎么也吞不下这口气,他听说远处江阴县有个善于断疑难案件的县官,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去江阴县,找到赵和向他诉说冤情。
赵和听了后说:“县官的职位很低、权力小,只能管本县的事,你家在淮阴不是我管辖范围,我有什么办法为你雪冤呢?”这人一边哭一边继续哀求说:“您要是没有办法,我就无处伸冤了。”
赵和听他这么一说,心里很是同情便说道:“你就暂且住在我这里,我再想想办法。”
一夜过后,赵和把这人找来对他说:“办法我是想出来了,但是你有没有对我说假话呢?”这人连忙剖白说:“在大人面前怎敢撤谎?”赵和说:“如果你说的是真的,我就依计行事。”
于是,他就派了几名能干的捕快,带着公文去了淮阴县,公文上说着:“我们这里破获一件在江上抢劫作案的犯罪集团,案子已经审理,他们供出了个共犯,住在淮阴县某地。”姓名、形貌,都按照来人的述说写清楚了,然后在公文中要求把这犯人押来江阴审理。
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邻州办案,各自管各自辖区的犯人,只有对在江上持刀抢劫的罪犯才可以越境捕人,而且邻州不得干预,必须交出本辖区的罪犯。因为有这项规定,赵和才想出这个办法。
追捕文书一到淮阴,果然就把庄西那家主人抓来了,但他自以为没有犯罪也就不害怕。
人一抓来,赵和马上就升堂审问,赵和厉声喝道:“当今天下太平、年岁丰饶,耕田织布完全可以养活自己,你为什么要到江上抢劫!”这人听完吓了一跳,急得满眼是泪,忙分辩道:“我只是个耕田种地的农夫,桨怎么拿、船怎么驾我都不知道,怎会到江上抢劫呢?”
赵和正言厉色地道:“证人证词一应俱全,姓名一点不错,如果你硬是坚持说假话而不认罪,那就只有让你皮肉受苦,用大刑逼你讲真话了。”这人吓死了,不断地叩头喊冤,额上都叩出血痕了。
赵和见他如此又说道:“不过被劫的都是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不是普通农家所常有的东西,你可以把你的家产逐一写出,或可以通过检查辨认来看出你是不是真的冤枉。”
这人一听,稍稍放宽了心。于是详细地开列出家中的财产清单,他万万没有想到庄东人家越县来告状了。只见清单上写道:稻谷若干,是庄客某某、某某交纳的;绸绢若干,是自己家里织的;钱若千贯,是庄东某家拿来赎取契约的;银器若干,是请银匠某某打造的。
赵和一见果然登记了庄东那户人家契约的钱,心里大喜就进一步问道:“你如果真的不是抢劫钱财的罪犯,那你为什么要隐瞒庄东来赎契约的80万贯钱而不认账呢?”
说完,就吩咐庄东那人出来作证,这人一见恍然大悟,但已原形毕露再无法抵赖,又惭愧又害怕,只好俯首认罪。
赵和巧妙地审明此案,替庄东人家挽回了一大笔损失,于是命令把庄西那人押回淮阴,取出契约交还主人,然后依法处置。 @*
资料来源:唐.高彦休《唐阙史》
责任编辑:吴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