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书画家郑板桥从小穷苦,四十三岁时,考中了进士,担任了山东范县(现属河南)知县。郑板桥自幼便对穷苦百姓充满感情,做官后更是处处为穷苦人着想。
有一次,一个盐店的大老板,抓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当时不准贩私盐),并把他送到县衙,要求郑板桥从重发落。郑板桥一看,那小贩年纪很小,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骨瘦如柴。他知道那孩子不得已才走上了这条路,便生出了恻隐之心想解救他。
他令衙役抱来一领大芦席,中间剪开了一个圆洞叫做“芦枷”。他命人把“芦枷”戴在小贩脖子上,又命人拿来十多张纸贴在芦席面上。
接着,郑板桥取过笔墨当众挥洒,在纸上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还题了诗。然后,令小贩带着芦枷,站在那家盐店大门前受罚、示众。由于郑板桥的诗、书、画素称“三绝”,所以那小贩一到盐店大门口“受罚”,立刻引来了无数人来观赏。大家争着欣赏郑板桥的诗、书法和画,谁也不愿离开。
而那家盐店,因为大门被人群紧紧的堵住,自然也做不成生意。盐店老板急得团团转,不得已只好返回衙门,向郑县令苦苦哀求,请求把盐贩放了。郑板桥说:“好,那就看在你的份上,把那个小贩放了吧!”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