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宫廷舞的发展,为中国宫廷舞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而介于这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高潮来临前的准备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舞的主流是清商乐舞和胡舞。
清商乐舞是汉民族传统民间乐舞的称谓。魏时设置了清商署,西晋时,清商乐在宫廷中广为发展。东晋在江南建都后,江南的吴歌、荆楚的西声都滥觞于清商乐。
《魏书.乐志》记载:“初,高祖(孝文帝)讨淮汉,世宗(宣武帝)定寿春,收其声伎。江左所传中原旧曲,《明君》、《圣主》、《公莫》、《白鸠》之属,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谓之清商。”
清商乐舞的主要特点是:清丽飘逸、典雅高远、闲适舒缓,而且舞蹈的抒情、言志都很强烈。比如当时著名的《白纻舞》,表达情感丰富多样,有诉相思道别离的,有言悲苦叹人生的,有崇仙向道的,其舞蹈轻盈、飘逸。
南北朝宋的刘铄在观看完《白纻舞》后,曾赋诗称“状似明月泛云河,体如轻风动流波”。再比如《大垂手》舞,有着“罗衣恣风引,轻带任清摇”之神逸。还有《明君》舞、《巴渝舞》、《公莫舞》、《铎舞》、《砝舞》等。
“胡舞”主要指西北少数民族的舞蹈。汉时,胡舞就已经进入长安,三国时期,胡舞在中原地区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魏书》记载了魏国的曹植在沐浴后,跳一种叫《五椎锻》的胡舞。
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区的“天竺乐”、“龟兹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康国乐”、“高昌乐”等都陆续传入中原,并受到北朝宫廷的接纳。如《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周武帝聘虏女为后,西域诸国来媵,于是龟兹、疏勒、安国、康国之乐,大聚长安。”
胡舞的特点是粗犷豪放、刚劲质朴。《天竺乐》是印度传来的乐舞,带有浓郁的印度风格和宗教色彩。《龟兹乐》是来自新疆龟兹一带的乐舞,既具有新疆少数民族的舞蹈特点,又具有佛教色彩。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部分皇帝崇佛信道,因此部分宫廷舞蹈具有宗教色彩。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