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
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崇祯时期提倡白色裙。裙边有一、二寸绣边。明初裙宽为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
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明代男装以方巾圆领为代表形式,其特点是宽袖、皂(黑)色缘边,青圆领、皂绦软巾垂带。
脚夫和搬运工则着青布衫裤,青布长手巾,上衣沿宽边。官服是云缎圆领袍,另有外加云缎外套的穿法。这种袍长离地一寸,袖长过手,袖椿(指袖身)宽一尺,袖口宽九寸,足着大红色履为典型式样。
清代,流行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独树一帜。
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旗装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点外,不同时期的个性特征也比较鲜明。
清代女子服装,有公服、礼服和常服。公服是自皇后至七品命妇规定的服制;礼服在民间指的是吉服或丧服。婚丧嫁娶及寿日的衣服,宫廷中是按命妇的品级规定的;常服形式多,变化服用也自由得多。
从以上对中国古代服饰的简单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代服饰一个特点是其严格的礼服制度,这也说明古人是遵循着一定的生活准则与道德规范的,所谓君、臣、子民各守其纲。
古代服饰也可体现出古人的宇宙观和思维状态。《易.系辞》中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乾坤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这段文字是说,在黄帝尧舜时期开始出现了衣裳,从而结束了史前那种围披状态。人们按照这种衣裳式样穿着,有秩序地拜祖先、祭天地,从而实现天下治。乾坤是指天和地。
人们从经验中得知,晨,天未明时,天空是黑色(称“玄”),上衣如天,所以用玄色,而大地为黄色,下裳如地,服色即用黄色,以此表达对天和地的崇拜。从服饰上也可看出古人是信神敬天,信守天命的。
中国古代服饰,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也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其实古人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都是基于当时的人对神的崇尚与信仰,也正因为人有这种善念及高尚的道德水准,神才会将它显现给人,才会让人拥有智慧,拥有真正美好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及美好的事物。
各朝代的服饰特点鲜明各异,似乎并无多大关联,体现了不同朝代的文化,也体现了不同时期人类所被赋予的智慧。每一个朝代的服饰也都形象地反映和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思想意识和观念的不同。
这也许跟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生命的特点与来源的不同有关。各朝各代的人都是来自不同的天国,在他们转生中国时,把他们各自天国的文化带到了人间,所以才使得中国文化如此绚丽多姿、丰富多彩,争奇斗艳。
徜徉在这些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中国古代服饰中,就像回到了从前,更加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底韵和内涵、博大与精深。不禁感叹道:此衣只应天上有,缘牵万古落人间。(全文完)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