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彰德府位在直隶、河南两省交界处,是一繁华热闹的古城,商人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府城南门上写着“南通十省”四个大字,气势不凡。很多文人雅士不远千里而来,就是为了看一看这横匾的风采。
这横匾出自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风流才子刘更新之手,而刘更新写这横匾时才十四岁。
乾隆四十六年春天,刘更新在彰德府院试中,取得案首(第一名)成为秀才。放榜后无事,他便到城南游览名胜古迹。刚走出城南门,就见城门洞的上方有一匾额,但见雪白的底子并未题字。
当时有几个人正用长杆、木板搭脚手架,听说是要请“彰德一枝笔”任翰墨在城门上题字,而且写一个字就要五两银子,还要好酒好饭来伺候。
刘更新觉得很奇怪,心想不就是写几个字怎么还要银子、人来伺候?于是就问那些做工的人。
其中一工人放下长杆对他说:“没有名气的人写也没人要,出名的人写的字就是金子。我们一大早搭架子,等人家拿笔写完再拆,辛苦一天也挣不了二分银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呀!” 说完叹口气又去干活了。
刘更新想起他曾看过在《彰德墨宝》中任翰墨写的字,与当地历代名家作品比较,顶多也只是个中等。忽然他有个想法,便朝扛木杆的人说︰“这位大哥不用叹气,我保证大家今天定能挣到一两银子!”
那人惊奇地扭过头来笑着说︰“小兄弟你话说得好听,可谁给呀?你给吗?”刘更新拍拍胸脯大声说︰“我虽然年纪小,可也是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绝无戏言!”
此时随着锣响声,从城里抬出一顶轿子,轿中坐着一位身穿五品官服的大官,他伸出头来问说︰“准备好了吗?”一个文官躬身上前回答说︰“回禀府台大人,我们都准备好了,只是任先生嫌‘润笔’少,临时变卦不肯来。他说五两银子一个字太少了,十两还差不多。”
知府听完瞬间变了脸色:“这老东西,竹杠敲到老子头上来了!区区一字竟要十两银子,写四个字就相当于我半年的俸禄!也太贪心了!”说完他用手重重地在轿把上一拍:“走!我们到卫辉府另请高明。”
在一旁的刘更新便上前道:“大人,万不可如此!为一块牌匾到外府请人,花费银子事小,在面子上更是过不去,堂堂的彰德府,竟连一个写字的人都找不到吗?”
知府回头看了刘更新一眼说︰“你知道为什么要写‘南通十省’?这四个字可事关重大呀!彰德以南的两湖两广、云贵川陕,还有赣皖等十几个省分进京都要经过此门,其中有多少名流大儒、文坛巨擘,如果写不好就会让人看我们彰德笑话呀!”
知府又大笑说︰“你是谁?小孩子懂什么站一边去!”
刘更新说:“我年纪虽小却是今科生员院试案首,也算是有功名的人,怎敢胡言乱语,只是想为知府大人分担解忧罢了。”
知府听试官们说过,今科生员院试案首年纪十多岁,不但文章精妙,字也写得刚劲挺拔,阅者无不称为奇才。难道就是眼前这个少年?
知府一问,果真是今科生员院试案首更刘新。知府说︰“试官们都夸你文、字俱佳,果然一表人才,你说你有什么办法呢?”刘更新望着知府说︰“大人不必担忧,让我来试试如何?”
知府大笑:“名家出手还得十年功,你写干几缸水?磨秃几枝笔?本官念你年少无知,快退下吧!”
刘更新生气说︰“我还没写你怎么就说不行呢?”刘更新指着城门搭好的匾额又说︰“反正脚手架已搭成,让我上去写再请大家评评。如果你们说不行就立刻铲掉,工钱、物料由我出,外加赔十两纹银。”
知府没料到区区个少年却如此有胆量、气魄,心中暗暗称奇,便笑着说:“好吧!本府答应你一次。”
刘更新见知府答应又说︰“我写得不好赔十两纹银,但我的字要是众人都叫好,知府大人也觉得当之无愧,便请大人赏学生十两银子。”知府心想这不过开个玩笑便说︰“行,本府答应你!”
府城周围远近的人都知道今天知府请“彰德一枝笔”任翰墨在南城门上题字,所以很早就赶来看热闹。初时众人听说任先生不肯来,觉得扫兴正准备离开,不料竟跳出个十多岁的少年来写,众人便觉得有趣而争相观看。
只见刘更新撩起长袍前襟,敏捷地登上脚手架,他站上高台朝下面众人躬身作揖说说︰“各位父老乡亲、前辈,更新今日献丑了!”
说完刘更新拿起台上准备好的大笔,在墨水盆里蘸了蘸,对着粉白巨匾略微端详,便提气挥笔,众人还未及看清是怎么回事,“南通十省”四个大字已写在匾上。那字颜筋柳骨又兼二王之神韵,真是灵动传神。从笔划到布局,与城楼浑然一体,全场立刻大声欢呼。
更新转过身来,行了一个揖,提着大笔走下台来。忽然有人在台下高喊︰“那字可还没有写全呀!”众人抬头一看,果然那个省字还少了上面一点。更新也不答话,微微笑着,示意众人后退几步。
只见他双脚一纵、右臂一挥,那笔瞬间飞了出去。笔头不偏不倚正好落在省字着点的位置。啪一声,笔也随之落地。再看“省”字已完整无缺,竟比手写上去的还要准确。
此时众人更是欢声雷动,更有行家认为,抛上去的那一笔有画龙点睛之妙,使整块匾额更加气韵生动传神。
刘更新走到知府跟前说︰“知府大人,答应赏给学生的十两银子该给了吧!”知府笑着叫来身边衙役,把准备给任翰墨的润笔银子拿出一半交给刘更新。刘更新接过银子,招呼刚才搭脚手架的人说︰“我答应给你们每人一两银子,你们十个人正好十两,拿去吧!”那帮苦力连连称谢。
从此,刘更新的大名在彰德府无人不晓,“南通十省”四字匾额更是天下皆知。@*
责任编辑:王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