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花莲,开始期待简单的生活方式,与虫鸣不缺席的自然环境。仿佛土地宽阔了,空气清新了,没什么事值得放在心上了。这个有四十三座超过三千公尺的高山、太平洋海岸线长达一百七十五公里的地方,与海洋关系密切,与山脉共存共生。
沿着海岸线向前,东海岸的海蚀平台、单面山地形让人目不暇给。望向不断映入眼帘的太平洋,不知一望无际的另外一端生活可好?看海之外,在山路绕行,我们投入花莲与山依偎的另外面貌。随着蜿蜒入山,让人感受静谧。
花莲就是如此,与山、与海息息相关。
太鲁阁砂卡礑步道 走在峭壁之间
好不容易有机会,一定要去太鲁阁国家公园。我们从火车站出发,开始感受这个被《时代》杂志评为“亚洲最被低估的太平洋渡假胜地”的地方。
太鲁阁是台湾最早的国家公园之一,涵盖秀林乡、台中市和南投县仁爱乡,是经典的台湾旅程。我们前往的当日天气晴朗,停留游客中心时,导览员建议已超过中午时间入园的我们别走太远。于是决定不前进最远的天祥,在园内缓慢停留,走走看看。
经过砂卡礑隧道后,随即被眼前美景吸引。放眼望去,碧绿的潭水,蜿蜒流淌在充满皱褶的石壁山峦间,是我未曾见到的风景。走过小有名气的百狮桥,端详一百只大理石狮各种不同的造型与表情,充满趣味。砂卡礑步道位在隧道口右侧,我们随铁梯而下,走近砂卡礑溪。
“水!”干涸的冬日可以看见流泻的溪水格外感动,还能听见流水的声音。砂卡礑溪源于二子山与晓星山,在步道入口处注入立雾溪。早在日据时期,这座为立雾溪的水力发电计划开凿的步道,被称为“神秘谷”,后才改回太鲁阁族惯称的“sgadan”(砂卡礑),意为“臼齿”。
沿着砂卡礑溪行走,左侧是清溪,右侧是震慑目光的大理石峭壁。溪里有或大或小的大理石,溶解出的碳酸钙让溪水呈现淡淡绿色,十分迷人。最特别的是右侧难以言状的峭壁,走在砂卡礑步道,游人仿佛走入峭壁之间,被奇岩环绕着前行。从未见过的景色就在眼前,就在身旁,我不断惊呼。
步道的枕木和碎石是当年台电维修的施工道路,平坦好走。步道上设置十余座大小观景平台,可随时停下脚步。走到中段时,告示提醒游人,砂卡礑步道为太鲁阁族的传统领域,约在三、四百年前,太鲁阁族(Truku)因人口增加,为了耕地与猎区问题,翻越中央山脉到东部的立雾溪、木瓜溪畔等地定居。过去族人多以种植玉米、地瓜、养鸡鸭为生。土地划入国家公园后,政府订定的保留地,允许他们有部分农耕地种植野菜,维持所需。
燕子口千岩绝壁上 如一幅水墨画
离开砂卡礑步道,驱车约莫十分钟后,我们来到中横公路上的大理石峡谷峭壁──燕子口,在这里,立雾溪峡谷更狭窄了。从燕子口向西延伸到慈母桥,立雾溪蜿蜒在蓊郁矗立的山里,荡气回肠。
开凿中横公路的当时,顺着地形凿了曲折的隧道,游客可在这里下车步行。走在中横公路,对面狭谷有无数的小岩洞,吸引我们的目光。虽然前往时不见飞燕,但是看着绝壁,好像每一个岩洞都有看不见、道不尽的故事。
走向前,眼前的峡谷仿佛突遭劈开,陡峭壁立眼前,像极了一幅中国水墨画。终于明白太鲁阁为什么被视作亚洲奇景,造物主的神奇难以言喻。千岩绝壁前,我拿起相机却无从拍起,视觉的震撼在镜头下竟然如此渺小。就这一座山崖,就能感受人类的无能为力。惊叹中,捕捉着峡谷、壶穴、涌泉等特殊地貌,用双眼、用记忆。
一路上遇见很多来自中国的游客,戴着安全帽走在园内,太鲁阁让他们倍感惊奇。虽然中国山水天下奇,却不一定如台湾维持良好的旅游品质。路上还遇见外国人骑着机车拿着地图,在中横公路上四处留影,拍下台湾。
太鲁阁的午后之旅让人印象深刻,计划着下回再来的旅程。我特别无法忘怀车窗外呼啸而过的景致,花莲的山峦并不特别光彩耀眼,却是辽阔无际。远望虽不格外青翠蓊郁,却蒙着面纱充满神秘,我想起花莲阿美族部落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原来这就是东海岸的景致,文学世界里从王祯和到杨牧,从陈黎到吴明益,甚至张爱玲都来过花莲,原来一旦涉入就会那样感触、沾染气息,被字句刻划的花莲,是自然景观、人文视野丰富的花莲。
在现实面,从争取苏花高到落实苏花改,不免忧心花莲的未来将如何去从。我们看着一座又一座的山峦,和几乎没有遮蔽物的原野,奔赴山海走廊花莲下一处的美丽……
--转载自《看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