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埔里短短三年已经风靡各地的纸教堂,结合早已发展生态保育有成的桃米社区,致力推动地方观光。
以保育生态为目的
早在纸教堂尚未座落前,于夜凉如水之际漫步桃米社区,侧耳倾听蛙鸣,就有机会遇见台湾三分之二种类的青蛙、多种鸟类、豆娘与蜻蜓,生态资源丰富。
桃米地区百年前是居民挑运米往返鱼池与埔里的中继站,区内山林遍布,蜿蜒的桃米坑溪、种瓜坑溪及大小支流川流其间,带来生生不息的自然样貌。然而,历经九二一灾难,社区重新向自然与土地学习,以保育生态为目的,发展桃米生态村的共同远景于焉形成。
精致舒适的自然空间
纸教堂于台湾重生,如今成为桃米社区的新地标,吸引各地游人前往。生态园区规划成为爱与互助的空间,陈列在园区内的戒指状雕塑品是一盏灯,也是两个人连着手圈起来的圆,象征着只要互助包容,就能汇聚光与热,携手跨越浩劫。
园区多处铺上碎石,植满枫香、假俭草、马樱丹等景观植被,打造精致舒适的自然空间;占地面积不大却在每一处用心,长条木椅下的鲜艳群花、咖啡椅旁的低矮灌木、贴满彩色磁砖的照明灯,都让人开心忘返。
充满特色的各种建筑
园区内除纸教堂,尚有几座具有特色的建筑--纸铺,由当年置放纸管的货柜改装而成,身在纸重镇的埔里更显意义;以纸做成的各种文化产品,足以颠覆我们对纸的想像。
“Maahapet玛夏佛轻食区”是一幢被水域包围的建筑,以台湾常见的C型钢为主结构,却把钢弯成各种形状,让“弯曲的钢”与“成为建筑的纸”形成有趣的对比。
玛夏佛为巴宰族语,有互相友爱、协力之意。具有特色的木制建筑“LOVING复合式空间”同样伫立水上,四周的水域种满睡莲,如今正值炎夏,水面被荷叶堆叠覆盖,即将盛开的莲花更引来游人惊叹,不忘在莲叶间取景合照。
白天夜晚各有风情
纸教堂在白天夜晚各自美丽,各有风情。白日与朗清的蓝天相伴,渐层的绿在湿地、树木与山林间展现,让园区充满活力;夜幕洗净燠热,点亮了纸教堂最干净单纯的色泽,和质朴平凡的建筑空间,是绿地里最温暖的光明。
这座看似平凡的椭圆型建筑实则相当不凡,其以58根纸管作为主结构,符合了新世纪的环保概念与游牧精神,拆卸、移动与重建都相当方便,广场前将成为表演中心,有展览、农民市集之用。值得一提的是,纸教堂的所在地是埔里的涂丁芳老先生,在“耕者有其田”后放领而来,他交代儿子此地不能卖,但可以捐作公共之用,因而成就了这座纸教堂的依山傍水。
面积不大的园区,却有充满特色的建筑与修整良好的自然环境。走在园内,因为悉心照料,每株植物的生命似能在你面前跳跃,迫不及待延展枝干并绽放色彩,树上精心制作的识别牌,以童稚的口吻说出植物的心声,充分展现桃米生态村保育环境的始终目标。
积极面对并走出地震的灾后伤痛,纸教堂作为伤痕纪念碑,在日本阪神淡路地震后,一直扮演地方集会祈愿的场所,成为精神的标的物,带来重建的希望与勇气;移植到南投后,不但联系起两地的共同经历,也为地方注入新的力量。来纸教堂踏踏青、凭吊记忆,再提起勇气继续往前走吧。
--转载自《看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