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黄帝内经》乃圣者之书

作者 : 邓正梁(正梁中医诊所院长)
font print 人气: 148
【字号】    
   标签: tags:

《黄帝内经》普遍被中医界奉为中医之源头,行医之圭臬。但医界实际应用《黄帝内经》之内容少之又少,最常用的有如脏象学说、经络学说与养生等医味较浓的部分,其他的总之一句话:看不懂。

各家的注释不乏其人,但很多看了仍是似懂非懂,真正的涵义到了近代可说是无人能掌握。《黄帝内经》的作者是谁呢?不容易看懂的书又为何很多人要研究呢?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书组成。《素问》之名,出于唐代医家《素问》整理者王冰之手;《灵枢》之名,出于宋代医家《灵枢》整理者史崧之手。自古以来,均称《黄帝内经》为黄帝时成书。

西元三世纪,魏晋人皇甫谧据《针经》、《素问》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古医书编纂了《针灸甲乙经》,他在书序上说:“《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选事也。

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针经》,原称《九卷》,后又有《灵枢》等名。“皆黄帝岐伯选事”,即认为三部书都是黄帝和岐伯的医论,其书自然是黄帝时作。五百年后的唐人王冰,九百年后的宋人史崧皆与皇甫氏之说皆同。

北宋年间奉敕校正医书的高保衡、林亿等人均坚持黄帝时成书的看法:“或曰《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曰:人生天地之间,八尺之躯,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十二经之血气大数,皮肤包络其外,可剖而视之乎!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大哉《黄帝内经》十八卷,《针经》三卷,最出远古。”(《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序》)

考据风行 圣人之书也敢质疑

这种看法一直延续到明清的众多医家学者,一直到了近代。但这段话也带出了一个问题,已有不少人开始怀疑《黄帝内经》为黄帝时成书的说法。为什么会这样呢?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书中多黄帝与岐伯、伯高、雷公等臣子问答之语,深奥之语只能出自圣人,而上古圣人又非三皇五帝莫属。但宋朝时流行考据之风,因楚霸王项羽一把火将阿房宫烧了,把最后仅存官方先秦书籍皆付之一炬,后藉汉代的献书才将先秦文化又保存了下来,但献书就有献假的,文史学者看书常看得一头雾水,越看越火大,就想要辨明书的真伪,知道这书是真的还是假的,就开始了书的考据之风。

宋代的理学家邵雍和二程兄弟(程颢、程颐),史学家司马光等因着当时流行的考据风气,率先对《内经》是黄帝书提出了质疑。程颢说:“观《素问》文字气象,只是战国时人作,谓之三坟书则非也。”司马光说:“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秦之间,医者依托而取重耳。”

此后元、明、清各代学者接踵而论者不乏其人。直到现代,标准答案竟变成了:《内经》一书,其材料来源久远,撰述者众多,汇总成编为一书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中后期。

中国医术是来自神仙教授

这种混乱总而言之,是因为文化道德的没落,忘记了道统传承原理,才会搞不清楚。中国古代把医术又称为“岐黄之术”,岐黄是指岐伯与轩辕黄帝。岐伯是上古时代的医家,他曾随广成子、赤松子、中南子等仙人学医,医术是来自神仙的教授。当年黄帝在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时,中南子向黄帝推荐了岐伯,岐伯便做了黄帝的大臣。

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人坐而论道,亦有探讨医学问题,其中的很多内容便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书中,使《黄帝内经》成为中医药学理论之源。

《黄帝内经》本是道家修炼之书,其中包括有医道的部分,《滕王阁序》的作者,唐代才子王勃,曾跟随方外之人曹元学习过六年医学秘术。曹元教会王勃后,也告知王勃“阴阳之道,不可妄宣也。”王勃之后勤学五年,就能“升堂睹奥”,学有所成,可以元神离体,神游太虚,摒除俗秽,达致清明殊胜的神仙境界。

后来王勃在《黄帝八十一难经序》中透露了医道传承的道序:从岐伯→黄帝→历九师→伊尹→商汤→历六师→姜太公→文王→历九师→医和→历六师→扁鹊→历九师→华佗→历六师→黄公→曹元。

真正的医道是神传给人的,在传承的过程中,能得“神技”者凤毛麟角,得道的医者是通过上师口传密授和自己艰苦的修炼,才得以洞见人体之奥秘,发挥和运用人自身之功能,怀慈悲大善之心,达济世救人之愿。

这些神技就远非医药配方、经验总结之皮毛,而是岐黄术之精要。师父选真传徒弟则是要看其根基和德行的。如曹元收王勃为徒时,手抚摸其头赞道:“无欲也。”因为只有有德之士才是可造之材,修成了才能真正造福苍生。

作者之争,真正的原因是:失去了道统,就搞得很混乱了,就连圣者之书都可以说由数千人共同写成。《黄帝内经》若非成书于黄帝,就称不上道家修炼之书了。

本文转自第365期【新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周刊】“养生保健”栏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唐宪宗时宰相李蕃,其在任时知无不言,言而敢谏,深受皇帝器重。
  • 古人认为,上天主掌一切,天道规范一切,华夏传统是承天理而来,坚守传统文化中的做人标准,也就是遵从天道。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一生坚定不移的追求真理,弘道崇德,倡导以道德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鼓励人修身、知人、知天、成圣,为后世作出了楷模。
  • 观年间,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
  • 成人之美是一种修养,它需要有宽广的胸襟和与人为善的心态。
  • 古人敬顺天意,提出:“推天道以明人事”,是指通过探索推演宇宙、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从而使人明白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生存变化的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使自己的行为绝不偏离正道。古代设立了司星官、钦天监、卜官等,观象授时,很多事情通过预测和占卜来预知吉凶祸福。以下为西汉星占家卜筮家司马季主谈论的一些关于遵天理、明人事的道理。
  • 宗元与文畅等一些严谨持身、品德高尚的修行人结交,很欣赏晋宋以来谢安石、王羲之、鲍照等人的“服勤圣人之教,尊礼浮图之事”。他被贬时常常寄居在寺庙,时常与僧人们一起参禅悟道,谈玄说佛,感到佛法的博大精深。他的思想境界也不断地升华,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反映出来,如在山水诗中体现的“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 薛仁贵是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人。他自幼习文练武,但家中十分贫寒,在没有得志前,他与妻子穷困潦倒,衣食窘迫,王茂生夫妇经常接济帮助他们,两人还结为异姓兄弟。
  • 唐朝大诗人王维的画作一直受到历代文人的称赞。王维曾自述云:“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之六》)与王维同个时代的诗圣杜甫称赞他:“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解闷之八》)
  •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文人要留名青史不难,但是在官场就鲜有成功的例子了。
  • 《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