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4年11月16日讯】(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记者郑孝祺报导)百善孝为先,照顾年迈的父母,对父母尽孝,是传承数千年的中华传统。很多移民西方国家的华人也保持着这个传统。根据美国退休者协会(AARP)11月12日公布的报告,大多数亚太裔受访者认为,自己肩负着照顾父母的责任。而华裔家庭观念非常强,家庭幸福的理念根深蒂固,华裔家庭多代人同堂的现象也高于整体美国人。
这份“50岁+亚裔和亚太裔族群看护状况”(Caregiving Among Asian Americans and Pacific Islanders)的报告显示,年龄介于45至55岁之间的亚裔移民,有73%持有责任照顾年迈父母的观念,海外出生的亚太裔人士比美国本土出生者这个观念更重。而在45至55岁之间的美国人,只有49%表示将会亲自照顾年迈父母。
报告还发现,42%的亚太裔受访者已经是年迈家人的照顾者,整体美国人中,只有22%的人表示自己在亲自照顾父母,而亚太裔的年轻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会照顾自己。
报告称,和相同年龄段的美国白人、黑人和西班牙裔人士相比,亚裔更愿意帮助父母和医护人员互动、在财政上资助父母以及帮助父母处理书面文件和账单。
此外,亚太裔人士更注重家庭关系,21%的受访者表示,愿意牺牲工作时间去照顾家人,而整体美国人的这一数据是17%。
三代同堂大家庭 子女甘愿照顾年迈父母
AARP报告显示,由于华人文化注重孝道,华人家庭大多不会把年迈父母送入养老院,更倾向于由家庭成员在家里提供日常照顾,特别是女儿照顾父母的更多。报告数据显示,三代(或以上)同堂的家庭,亚太裔有17%,华裔14%,均比一般美国民众的7%要高出许多。
犹他州的李先生夫妇入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帮助70多岁、还在国内的父母申请绿卡。李太太说,儿女赡养父母是应该的,不但打算给自己的父母办绿卡,还打算把公公婆婆也都申请过来。
为了迎接一个大家庭的生活,李先生两夫妇正在着手买一栋更大的房子,让一家人快快乐乐生活在一起。
李先生夫妇都相信自己有能力和父母融洽的生活在一起。李太太表示,虽然父母在身边,也没有把父母当保姆用。“小孩子送去托儿所,家务活也都是我们下班后自己做。父母身体都不好,就在这里就享享清福就好了。”
家住美国西部的林女士,出国多年,已经离异的母亲一直和他们全家住在一起。林女士表示,她从来没有想过要把母亲送到养老院度过晚年,倒是老人家,有时担心自己成了孩子们的拖累,还想独立生活。
林女士说:“我们这个地区比较保守,有些洋人家庭也选择在家赡养老人”。邻居的母亲也一直和儿女住在一起,直到过世。
“所以,在我们这里,虽然更多的洋人还是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去了,但是,他们还是很能理解我们这么做的,也很羡慕。”林女士说。
文化承传 互相照顾
加州居民杨先生夫妇已经70多岁了,移民美国数年来,一直和女儿一起生活。因女儿工作一直繁忙,杨先生夫妇每天买菜做饭、打扫房间、收拾庭院,帮助女儿照顾家居生活,解除女儿的后顾之忧。
杨先生表示,女儿会帮助我们处理一些和政府机构相关的文件,比如填写医疗保健申请表等,也会开车载我们去各机构办理必要手续。
林女士也表示,自己的母亲身体很健康,这么多年来,一直帮助她照顾三个孩子的日常生活,使她没有后顾之忧,还能有一份全职工作。“孩子们和老人相处的也很好,有时候,在他们眼里,老人在家的地位甚至是高于父母的。”
对年迈父母和子女一起生活,杨先生持赞同态度,他表示,自己喜欢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中一直有孝顺父母的文化习俗,历史上也有很多孝子的故事,如三国的徐庶,杨家将中的杨四郎等。
他说:“作为父母,希望子女在身边,不仅仅是亲情,也是一种文化的承传,传统文化浓厚的家庭,第三代、第四代也会从小培养孝敬父母的美德。”
林女士则介绍说,不但自己愿意在家赡养老人,即使出生在这里的,下一代的孩子们也都有这个概念,他们会说,长大后,要让爸爸妈妈和外婆都住在自己家里。
杨先生还说,他在美国的一些华人朋友很多也是和子女同住,包括在美国认识的新朋友,以及在国内就是朋友,也移民到美国的老朋友。
中华孝道源远流长
“孝”字源于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金文(金文,亦称铭文或钟鼎文,乃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孝”字的构成,上面是一老字,下面是一子字,老护佑子,子支撑老,孝的原义为奉先思孝,现在的解释为善事父母,孝的字形体现着父慈子孝的造字本义。
孔子与其弟子曾子的述作《孝经》,历代帝王题跋作序最多,对后世影响也很深远。孔子在《孝经》中全面表述如何对老人物质供养,精神赡养以及生病、死亡和祭奠的原则。“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是亲”。
孝道在古代中国畅行数千载,对人格完善、对家庭和睦、对社会稳定起到很大作用。古代帝王招贤纳士,“求忠孝于孝子之门”。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3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发展。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清官的代表。包拯29岁中进士后被任命为知县,为照顾病重父母,毅然弃官,居家7年,直到父母相继亡故,才重登仕途。在他病逝后,宋仁宗赐封谥号“孝肃”,褒扬包公是个大孝子。
徐霞客是古代地理学家,从20岁到54岁,游踪遍天下,逐日写下游记,经后人整理,成为69万多字的皇皇巨著《徐霞客游记》,被认为是自古至今未有之奇书。
徐霞客按母意出游时一直坚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先以母在堂,定方而往,如期而还。如游东白玄三岳,斋戒为母祈年,至九鲤湖求梦,为母卜算,每得仙芝异结,必献为母寿。”他均如期返回,并向母亲如实汇报旅游考察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得,徐母听了表示满意。
在徐母生病期间,霞客“自春徂秋,视汤药床褥间,衣未尝解带,母不食,霞客亦不食”,而当母亲病情加剧时,霞客“吁天愿以身代”,“……五年服阕犹麻鞋”,“迨以上寿终,霞客日夜做孺子啼”,为了心存母德,彰显母德,教育后代,徐霞客一边痛哭流涕,一边又远道跋涉,“匍匐踉跄,哀感行路”,“几贻叽于灭性矣”。**
责任编辑:李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