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的袁了凡是江南吴江人,童年时父亲就去逝了,母亲要他放弃学业,不走仕途而改学医,说学医可以赚钱活命,也可以救济别人。
有一次袁了凡在慈云寺结识了一位孔姓老先生。孔老先生曾得到宋朝邵雍先生真传皇极数,精通命数推算。他替袁了凡推算命里所注定的数,说:“在你没有取得功名做童生时,县考应该考第十四名,府考应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应该考第九名。”到了第二年,袁了凡果然三处的考试,所考的名次与孔先生所推算的完全相符。
孔先生又替袁了凡推算终生的吉凶祸福,哪一年考取第几名,哪一年应当补廪生,哪一年应当做贡生,等到贡生出贡后,在某一年,应当选为四川省的一个县长,做县长三年半后,便该辞职回乡。到五十三岁那年八月十四日的丑时,就应该寿终正寝,可惜命中没有儿子。
这些话袁了凡都一一记录起来,牢记心中。此后的经历,无论考试名次,官职升迁等等无不一一应验。于是袁了凡认定何时生,何时死,何时得意,何时失意都有定数,一切都无法改变,也就对人生淡然无求了。
后来机缘巧合,袁了凡在栖霞山结识了云谷禅师,云谷说:“命由已作,相由心生,福祸无门,惟人自召。”禅师问他:“你认为自己应该得功名?应该有儿子吗?”了凡说:“官场的人都有福相,而我的相貌轻薄,又未能积德以造福,加以不耐烦重、度量狭窄、纵情任性、轻言妄谈、自尊自大等等。”
云谷说:“只要能了解自己的因素,是造就人生吉凶祸福的关键,将不好的习性尽量改掉。化吝啬为施舍;偏激为平和;虚伪为虔诚;浮躁为沉稳;骄傲为谦虚;懒散为勤奋;残忍为仁慈;刻薄为宽容;尽量积德,尽量自爱。
你只要将本来就有的道德天性扩充起来,尽量多做一些善事,多积一些阴德,这是你自己所造的福,别人要抢也抢不去,那有可能享受不到呢?”
袁了凡相信云谷禅师的话,向他拜谢,接受他的指教;同时把从前所做的错事,所犯的罪恶,不论大小轻重,到佛前全部都说出来,发誓要做三千件善事,来报答天地祖先生我的大恩大德。
他从以前的糊涂随便、无拘无束,变得小心谨慎、戒慎恭敬,即使是在暗室无人的地方,他也警惕自己不要做错事而获罪于天。碰到别人讨厌他、毁谤他,他也能够淡然处之,不与计较。
第二年,到礼部去考科举,按孔先生算的命,他应该考第三名,哪知居然考了第一,孔先生的话开始不灵了。孔先生没算出他会考中举人,哪知到了秋天乡试,他竟然考中了举人,这都不是他命里注定的。
从此,袁了凡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努力自省改过,尽力修身积德行善。结果真是“断恶修善,灾消福来”。袁了凡于辛巳年有了儿子,取名叫天启。
后来他还高中进士,官位追增到尚宝司卿。五十三岁那年并无灾病,享寿七十四岁。
袁了凡六十九岁时,为了教戒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美德,以他自己改变命数的经验来“现身说法”,完成了后来广传于世的《了凡四训》。
从袁了凡的经历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到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袁了凡的命运早早的就被精通命理的孔老先生给一一算准,分毫不差,正所谓命由天定。
如果不是定数,如何能算得精准呢?那天又因何而定?是不是真如佛家所说是由人前世所积之福报果报所定,即所谓前世因今世果。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是可以证明人不是一生一世的命,而因果报应则丝毫不差。
第二,袁了凡的命运后来被他自己改变了,是因为他听从了云谷禅师的告诫,时时刻刻修养德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经过十多年,才把三千件善事做完。而后又发愿做一万件善事,在不断自我修炼提高的过程中,命运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
这是不是证明了善有善报的道理呢?那么冥冥之中又是谁在主宰着这一切呢?这个问题不是很值得相信无神论的朋友们好好思考一番吗?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王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