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字元卓,山东泰山郡蒙阴(今山东省蒙阴县)人,约生于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卒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东汉杰出的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珠算的发明人。
他所创建的“乾象历”是中国第一部传世的引进月球运动不均匀性历法,并确立了很多历法概念及经典的历算方法,是中国古代历法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后世历法工作者所尊崇、宗法。
刘洪自幼“笃信好学,观乎六艺群书”,有着渊博的知识。他认为天文数学,深奥诱人,遂专心探究,勤奋不懈。刘洪是汉光武帝刘秀侄子鲁王刘兴的后代,年轻时就成为宫廷内臣,这为他施展政治抱负和潜心研究天文历算,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据《后汉书》载:“洪善算,当世无偶”,其才能得到了当时朝廷的重视。汉灵帝光和年间,由太史蔡邕推荐,刘洪被调回京师,专门从事历法研究。在此期间,他除了按照皇帝的旨意参与“考验日月”,审核、课校他人呈报上来的研究成果外,还把多年来研究的成果汇集起来,写成《乾象历》、《七曜术》和《九章算术》等专著。
刘洪曾担任过“上计掾”和“检书东观”等技术性、学术性的官职,并逐渐 “专心锐思于天文、数术”,成为“当世无偶”的天文历算学家和杰出的数学家。
“上计”是秦汉时代,年终统计财政收入和考核地方官员成绩的方法,相当于现代的统计、审计。凡入京执行上计的具体工作人员,就称为“上计吏”或“上计掾”。很明显,“上计”是一项需要进行庞大、复杂数字计算的会计、统计工作。
刘洪之所以能任此职,当然是由于他有着杰出的数学才能。他在数学上的成就,使世人公认是由他创造了《正负数歌诀》:“强正弱负,强弱相并,同名相从,异名相消。其相减也,同名相消,异名相从,无对无之。”
刘洪在数学领域里取得了“当世无偶”的成就后,又“探遗索隐,钩深致远”,开始了“专心锐思”于天文历算方面的研究。熹平三年(公元175年),当时担任常山长史的刘洪公布了他杰出的天文学专著《七曜术》。七曜是指太阳、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刘洪在《七曜术》里,精确地推算出了“五星会合”的周期以及它们运行的规律。它的数据有的与现代高精度天文仪器测算的完全相同,有的“差值”甚微。在距今近2000年前,能够得到如此精确的天文学数据,没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和坚韧的毅力,是难以做出这奇功伟绩的。
而且,刘洪经过多年精心地研究,并参照历代历法加以演算、改进,创造了中国第一部历法《乾象历》。这是他继《七曜术》后,完成的又一项造福于人类的科学研究成果。它是中国,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考虑到“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历法。它的完成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次突破性的大进步,从而奠定了中国“月球运动”学说的基础。
刘洪发现当时采用的《四分历》很不准确,故《乾象历》在推算日食、月食时采用了定朔的方法,测得近月点的长度为27.554756日,白道和黄道约成6度的角,从中找出每天实际运动度数和平均运动度数的差,由此可平朔推求定期。
这部历法自公元223年在三国时期的吴国颁行,共使用了57年,对历代历法的修订产生过极大的影响,为后世所沿用。
刘洪的另一重要成就是和蔡邕一起补续了《汉书.律历记》,其中许多资料被都被后来的《续汉书‧律历记》所采用。
珠算,是用算盘进行运算的工具。珠算的发明,使人们的计算能力产生了一次飞跃,“珠算”这个名词,最早见于东汉魏人徐岳所着的《数术记遗》一书。徐岳在书中阐明了珠算理论及珠盘用法,并说:“刘会稽,博学多闻,偏于数学……隶首注术,仍有多种,其一珠算。”徐岳所说的刘会稽就是刘洪,这说明刘洪对珠算理论和运用是深有研究的。
由于刘洪是蒙阴县人,故蒙阴被国内外公认为“珠算故乡”,而刘洪则被尊为“珠算之父”、“算圣”。珠算的发明、制作、使用和理论研究,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和精确度,在中外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珠算沿用至今,并依然盛行不衰。
无论在天文、历法,还是数学、珠算方面,刘洪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使他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