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君要仁德、为臣守大义
诸葛亮二十七岁初出茅庐做为刘备的军师,现代人总是钦佩他的善于计谋,而对刘备临终托孤,有许多人解读是因为孔明的才能和声望过高,刘备担心自己死后孔明可能篡位自立为王,不得已以退为进逼迫孔明立誓以明志的手段,这是因为现代人的自我意识过分高涨、太过强调自身利益的思想结果。
查访史书不难发现,刘备的思想和作为以“仁德”为主,他虽然能带兵打战,可是经常缺乏计谋,更常常为求仁求义而招致失败,在这方面《三国演义》一书更将曹操诠释成一个窃国的大奸贼,好和刘备做一个鲜明的对比。
刘备当平原县令时,有仇人派刺客要杀他,刘备却在毫不知情下一如往常的善待刺客,刺客后来竟被他的仁厚感化,不忍心将他杀害,还把实情都告诉他。《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感慨的说:“其得人心如此。”
《三国演义》一书里也描绘了许多刘备的仁德事迹:
当阳之战,刘备因不忍抛下百姓而失利,让曹操获得许多辎重和俘虏。张飞因喝酒误事,丢掉了徐州,还让刘备的妻小身陷城内,但是刘备自始至终都没有说过一句指责的话。
徐庶是一位对马颇有研究的人,当他看见刘备所骑的马时就告诉他说:“你的马会妨害主人,赶紧将它送给仇人吧。”刘备听了很生气的说:“你不教我正道也罢!怎么反倒教我利己害人呢?”其实徐庶是想试探刘备的为人,刘备的仁德令他深受感动,因此就向刘备表明心迹,说自己愿意尽全力辅佐他成就大业。
后来曹操听闻徐庶是一位大有才能的人,就将他的老母亲骗去许都,以此要胁徐庶前来辅佐他。当时徐庶已经被刘备重用为军师,因此对刘备军队的虚实一清二楚,有幕僚建议刘备绝对不可以放走徐庶,否则就会让自己身处险境,甚至更进一步献策说:“只要不让徐庶去许都,曹操就会以为徐庶不肯来而生气的杀掉徐母,如此,徐庶就会为了替母亲报仇而尽力攻打曹操,再也不会去投靠曹操了。”
刘备听了之后说:“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因此,就在徐庶掌握大量军机的情况之下,刘备放走了他。徐庶自知离开刘备后再也无法回到他身边做事了,却又非常感激刘备,因此和刘备约定“纵使曹操相迫,终身不设一谋”。
徐庶骑马走了一阵又折返回来见刘备,告诉他隆中的诸葛亮是一位绝代奇才,一定要亲自前往拜访他以获得他的帮助,并明言诸葛亮就是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先生,能得到这样的人相助成就大业才有希望。
另一方面他又前往诸葛亮的住处拜访孔明,并将刘备推荐给孔明,希望孔明能念在朋 友一场的情谊之下完成自己无法完成的心愿,好好辅佐刘备。
刘备之所以能舍下徐庶,实在是因为仁德至深的缘故。上天是公平的,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所失;刘备当时看似傻子,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安危,好像是失去了一切般的落魄,却在往后得到了无人能敌的诸葛亮;而曹操万般计量赚来了徐庶,却毫无用处。
刘备临终前虽然已经贵为蜀汉王了,却仍然自谦自己德薄,告诫儿子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正是这种仁德的胸襟,使他在最落魄时终能以诚意感动诸葛亮,踏出茅庐相助,刘备的建国大业也才能有所成功。
由此可见,刘备的仁德确实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这样的人如何能以巧诈的手段骗取智慧过人的诸葛亮立誓明志呢?
刘备之所以崛起,除了因为本身颇具仁德外,还有一个特质就是他充满了情义,因此他和诸葛亮的关系似君臣也像朋友,于是临终前重托诸葛亮照顾自己的儿子,也要儿子们视诸葛亮如父亲,其实是可以被理解的。
而诸葛亮也并不是一位恋栈权势的人,相反的他是一位恬淡寡欲的修炼者,从他一生的事迹我们可以窥见一二:
他娶妻不以貌美而求贤德,诸葛夫人在当时是出了名的丑女,而她的贤德就如同她的容貌一样出名。诸葛亮答应辅佐刘备后,嘱咐自己的弟弟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这个心愿一直到诸葛亮临死之前都无法完成。
临终,诸葛亮嘱咐要把自己葬于定军山,不用墙垣砖石,也不用一切祭物;又写下遗表给后主说:“臣在成都拥有八百棵桑树,贫瘠的田地十五顷。我的子孙们穿衣吃饭之外,尚有剩余。至于臣在外任职当官,没有收取什么财物,随身的衣物和饮食,完全由国家供给。也没有另外经营生计,来增加自己微薄的利益。等到臣死的时候,不要让我家里有多余的币帛,外面有多余的钱财,因而辜负了陛下。”死后,果真和他说的一模一样。
当周瑜要用火攻曹操大军,却苦于东南风不起而病倒时,诸葛亮告诉他:“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于是借来东南风大破曹操数十万大军于赤壁,周瑜骇然:“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除了巧借东风外,诸葛亮的观星术也非常准确,经常能由夜观星相变化洞烛先机,给予当时的情境适切的军事处理,因而被一般人认为他神机妙算。
诸葛亮由于感受到刘备是一位宽仁厚德的人,因此又把自己的好友凤雏先生庞统推荐给刘备,带给刘备更大的帮助。许多谋士为了一展抱负都会主动拜访名主,然而诸葛亮却是在刘备最困厄的时候出来协助他。
如果诸葛先生是一个对权势具有野心的人,当时就可以主动投靠最有权势的曹操,或者也可以和他的兄长一起转而投靠东吴的孙权;从诸葛亮对其兄长所说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对他有一些了解:“兄所言者,情也;弟所守者,义也。”
其实,他在《出师表》中也表明自己生逢乱世不求闻达的志向。而自己所做的一切也只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尽全力完成先主复兴汉室统一中原的遗愿,以及尽一个臣子理应忠君的本分罢了。至于复兴汉室的成败则是自己无法预料的,所以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诸葛亮虽谦称自己无法预料是否能复兴汉室,然而从各方面的迹象显示:其实他非常明白自己无法成功,只是当时不能明白说出罢了;另外一方面,为了克尽人臣的忠义,诸葛先生只好选择了“鞠躬尽瘁”这样的方式。
在《三国演义》中,提及诸葛亮在生前就已经用木头雕刻好自己的木像,为的是预防自己死后敌兵来犯时可以吓走敌人;魏将邓艾弃械暗度阴平时,看见路旁的一个石碣,上面刻有诸葛武侯(诸葛亮)生前的题字:“二火初兴,有人越此。 二士争衡,不久自死。”果然魏将邓艾、钟会破蜀之后争功,先后被自家兵马杀害。由此可见诸葛亮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
《马前课》是中国古老的预言之一,相传是诸葛亮所做,而第一课就是诸葛亮对自己的预言:汉朝气数已尽必然会亡于魏国,虽然自己一切的努力都是“无力回天”,还是要克尽己力辅佐蜀汉,直到自己“鞠躬尽瘁”为止。
第二课则预言了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进而统一三国分裂的时局。往下每一课都预言了一个朝代,而且每一课都按着朝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每当一个朝代过去之后,后人们才如梦初醒般的惊叹它的神准。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持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一个凡人之所以要努力,是期盼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而诸葛亮却明知自己是空劳一场,还是用生命认真的演出一场时代大戏。能有这样豁达的胸襟,岂是为了谋取个人一时短暂的权势欲望呢?而诸葛亮所做的一切又是为了什么呢?
有些人虽然在他们短暂的一生里壮志未酬身先死了,却给后人留下了做人的典范,也有些人为了成就自己的心愿而巧取豪夺,也许当时确实是成功了,却让后人明白了忠奸、好坏、善恶的不同;不论身处什么样的时代,我们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本着善心适时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让生命的光辉永远光亮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