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尽管各民族之间的语言、肤色、信仰文化不同,但对于普世的价值观,对基本的善恶、好坏、是非的认识,都有一个总体的共识,就是在对待善恶等这些问题上的思考,认识,看待方式,思维模式几乎是共通的。在衡定善恶的行为时,思维的取向,不会受到任何语言的限制。
这一简单的现象,引起人们思考:人类的思维是如何造就的,又是谁造就了人类这样认识好坏善恶的思维?
翻开历史典籍,在中国,在西来幽灵的邪党没有进入中国以前,没有摧毁中国正统文化以前,那时的中国人,思想中对仁义礼智信,尊师、重孝、贞洁、誓忠等等都有很明确的概念。一个人好与不好,就是用德来衡量。衡量好坏的思维方式,思考人生的价值取向,都是以“德”为中心。
再看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用了几乎一个朝代的历史,给人们讲述了什么是义,什么是人的智慧与谋略;岳飞的历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忠;《西游记》以唐僧取经的经历,讲述了一段非常生动的修炼故事,善恶的因果报应,以及描述地狱的景象;《红楼梦》讲述了人间的一切恩怨果报都有前因, 一切皆有定数。
对于现代人,也许相信神佛存在的人很少。但在日常中,人们在遭遇突然的什么问题时,往往会不假思索张口就能说出:“缺德”、“积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缘千里来相会”、“上辈子造的孽、上辈子欠的、上辈子积德了”等等,我们经常能听到的这些话。
这些话好像在我们的脑中很早以前就已经沉积下来了,一直保存在脑中。就像一朝一代的历史,像演戏一样,一朝演完了,留下了一些笔墨文化、服装、道具,然后穿上另一套戏服,拿起新的台词,接着演绎。
中国古典小说中,有一个明显的现象,书名的标题,大多是什么什么演义。比如:《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等。
这样一朝一代的文化痕迹渐渐的沉淀在我们生命中,一点一滴浓缩在我们的思维深处。人类生命也像是在总结经验一样,一点一点把好的精华的东西,传承了下来,以免后人重蹈覆辙。
所以,在中国便有了以“德”为中心,来认识事物对错、善恶、好坏的思维方式,而且经过了历史变迁的风风雨雨,不断层的传承了几千年。
尽管现代有些年轻人,叫嚣:“德多少钱一斤?”。邪党无神论的宣传灌输,使人们不相信德的存在,不相信有天堂、地狱、因果报应。但他们无法避免不使用这些词汇,无法排斥这些词汇在人们思维深处的存在,也无法彻底的清除掉,这些词汇在人们脑中的印象和位置。
漫长的历史,留在人类思维中的痕迹,是如此的深刻。就像冥冥中有一双无形的手,在历史过程中,不断把必要的文化,精华的物质,良好的思想方式,一点一滴输进人类的思想中,并且造就得如此丰富。
尽管历史上,有些天灾天谴对人类是毁灭性的打击,但人类思维深处,没有因为这些突如其来的灾难,受到太大的影响。因为思维深处沉积的精华,在更深层。
回首看看,如果没有这些历史过程中的充分演绎,我们现代人也许就不会那么深刻,那么形象生动的体会到,什么是忠孝仁义,什么是英雄气魄,什么是王者风范,什么是奸佞小人等等。
历史过程中,造就了人类的思维,引导人类认识善良,认识正信文化,认识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认识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一切,皆有定数。
在两千五百年前,从东方到西方,不约而同的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几大正教,佛教、道教、基督教等。这些修炼的文化,奠定了人类认识是非,善恶好坏的基本思维方式,而且传承至今,影响至今。从这一点上,也许可以说,人类思维的造就,源于丰富的修炼文化。
--转载自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