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歪理一堆?
孩子不在乎他人感受,肆意非为、歪理却气壮的情况,应该是老师在班级管理上最头疼的现象之一了。而且一不小心,很容易在孩子胡言顶撞下,演变成师生冲突。
同学让老师生气的歪理很多,例如:“我妈妈都不管,你管什么?”(此处“妈妈”可以自由替换成校长、教官或隔壁班老师。)“我是为了让你高兴所以说谎。”“人没有道德又不违反法律。”……有的孩子就这样和老师辩驳10多分钟,怎样也不肯承认错误。如此“头头是道”地捍卫立场的孩子,多半都很聪明,平常也看似明辨是非。但是犯错当下,情绪失控之际,就会冒出一堆匪夷所思、听了够呛,许多老师谓之为的“鬼话连篇”。想当然耳,这样强词夺理的孩子不仅难以要求,在班级人际关系上,也时常触犯众怒而不自知。令人担忧的是,如此情绪障碍的孩子越来越多,不仅让老师疲于奔命,班级问题也随之升高。
强辩不是讲道理
我遇到过2个“逞口舌之能”较为严重的个案,同学人际关系都不好。巧的是,这2个同学的家庭有个共同点,那就是父母不约而同地告诉我:“我们从来不打他,从小都和他‘讲道理’。”虽然我也不赞成体罚,但是一定要有让孩子矫正错误的方法。那么小年纪的孩子就目中无人、一副“你奈我何”的模样,实在不能不让人觉得家长并非“讲道理”、“善沟通”,而是对孩子“无法可治”,导致他认为许多事情仅凭口舌、硬拗、不认错就可以过关。显然家长“讲道理”的教育方式没有出现孩子“尊重道理”的结果。
最令人困扰的是,由于这样的同学在言语上不遵循社会规范,所以在对老师、对父母陈述时屡生误会,甚至到要交叉对比、仔细搜证才肯说实话。许多老师为了不愿惹上麻烦或是避免冲突延误进度,也就对这样的孩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曾经有位资深辅导老师观察其中一位孩子的状况之后对我说:“明显孩子从小就被宠坏,学会用强辩就可以解决事情。”当孩子年幼时就对权威存有漠视、挑衅的想法,毫无敬畏之心,可以想见他会在团体生活中与老师会产生多大的问题。
父母是免死金牌?
姑且不论孩子是否被宠坏,倘若在孩子扭曲强辩之下,家长认为小孩不理解、不明是非,就希望减轻处分,往后只有变本加厉。我曾经因为一位同学屡生事端,家长拒绝面对,我只有要求辅导室的特教老师协助,了解他是否有特殊障碍。老师思索片刻以后对我说:“家长如果不同意鉴定我们也没有办法,但是我建议老师该处分的还是要处分。因为如果他没有问题,只是养成了坏习惯,就应该矫正。如果他鉴定后真的有情绪障碍,也应该接受辅导或处分,否则我看过很多孩子父母拿这个借口当免死金牌,渐渐地小问题就变成大问题。”
因此,父母的态度才是最大关键。然而相反的是,时下许多家长都会动用媒体、法律等攻击的方式对校方与老师施加压力。如果凡事都以孩子的角度为角度,哪叫“沟通”呢?只是要他人听命罢了。曾有老师如此哀叹:“教育过程最大的挫折不是来自孩子,而是父母。”许多只有父母可以忍受的坏习惯,却要团体成员来承担,怎能不成为老师莫大的压力以及滋生事端的导火线?
上述两个同学,其中一位因为父母支持老师,愿意接受辅导,在多位老师与教官的监督下销过,欣喜的是在他毕业之前判若两人,除了不再强辩、彬彬有礼之外,基测成绩也大有进步。而另一位同学,则因为家长过于听信孩子的话,认为应该特别体谅同学,甚至不惜动用民代,导致学生表现益形极端,最后基测成绩也不如人意。
“白目”非不治之症
即使在面对歪理时难免火冒三丈,然而我始终相信“没有人会故意惹人厌”,因为这违反了人性。日前一则新闻报导,使我对于这样的孩子有了更深的了解。三总精神科医师发现,有一些被贴上“白目”标签的青少年,其实是脑部出现问题。研究发现这样的孩子面临挫折反应时,脑部某一区域不够活化,必须配合吃药与情绪治疗。这让我想到2004年时,由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Antoine Lutz 和 Richard Davidson 所发展的研究,证明了打坐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发现,长期打坐的僧人思考更正面,在听到求助的声音时,比普通人的脑部更为敏锐。这些都说明了“不讲道理”、“缺乏慈悲心”,并非天生也非不治之症,可以透过辅导治疗、打坐而改善。我理解到原来孩子的歪理强辩也是一种病,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打坐静心。这样的发现对教师来说,不啻是一大福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