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正确的沟通语言,是促进亲子关系的不二法门。做为父母,有时我们会说错话,让孩子感到伤心、愤怒或困惑。育儿网站(Parenting.com)近期列举一些父母常犯的言语过失,希望父母能有更亲切、温和的选择。那么,哪些态度、哪些话语是父母应尽量避免使用的呢?
我很忙 不要吵我
当父母正在忙碌时,经常对孩子脱口而出:“不要打扰我!”“我很忙!”这两句话看似平常,却会成为孩子思想行为的一部分。根据美国阿肯色州汉茨维尔市(Huntsville)的奥索卡(Ozark)语言研究中心创始人埃尔金(Suzette Haden Elgin)指出,这些讯息将使孩子觉得和您说话是无意义的,因为您总是把他们赶走。若父母在孩子小时建立这种模式,当他们长大时,可能不太告诉你有关他的事情。
因此建议父母,当您全神贯注于某件事情,或压力过大时,可预先设定一些规范。例如对孩子说:“妈妈必须完成这件事情,所以我需要你静静地画图,当我做完,我们就去外面。”但家长必须注意,一个幼童或一个学龄前儿童都不可能自得其乐超过1小时。
不准哭 不要闹
“不准哭!”“不要难过,不要像一个婴儿一样。”“现在,我们没有理由害怕。”诸如这些语词,是父母常告诉孩子的一句话。但父母往往忘了,幼童总是无法用文字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真的会因为太生气而哭,或者是真的感到害怕或难过。
美国佛州劳德代尔堡(Fort Lauderdale)诺瓦东南大学的格拉瑟(Debbie Glasser)博士认为:“对孩子说‘不要’,不会让孩子感觉更好,还可能使孩子认为自己的情绪是不合理的,或误以为害怕及难过的情绪是不可以的。”
你为何如此……
把孩子贴上负面标签是欺骗孩子的行为。有时,孩子可能无意中听到大人在谈论:“她是我害羞的小孩。”“你对凯蒂为什么那么吝啬?”“你怎么如此笨?”年轻的孩子们无疑地相信他们所听到的,这些无心话语却会造成他们的自信心受损。大人们较好的讨论方法是说出一个具体的行为,以取代关于描写孩子个性的形容词。例如:“你告诉大家不要和她一起玩时,凯蒂会感到受伤,我们如何让她感觉好些?”
你要跟姊姊一样
将孩子与其他兄弟姊妹或朋友“比较”,期望他们作为孩子的榜样,往往容易弄巧成拙,因为您的孩子是他自己,而不是哥哥、姊姊或邻家的山姆和珍娜。
父母互相比较孩子,并为他们的发展阶段或行为找一个准则,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不要让您的孩子听到你在互相比较孩子。互相比较孩子无助于行为改变,对于她没有准备好的事(或不喜欢做的事)施压,可能会让小孩感到困惑,会使他的自信心受挫,他也很可能怨恨您或故意做出唱反调的事。相反地,父母应该尽量鼓励孩子目前的成就。
当父母用心体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并藉由陈述孩子的真实感受,您将教会他什么是“了解别人的感受”,这也将使孩子学会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情绪。最终,孩子遇事哭闹的情绪即可降低,转为描述自己的情绪。
举例而言,父母可以体谅的对孩子说:“当贾森说他不想当你的朋友,这一定会让你觉得难过。”“是的,当他们不再待你如朋友时,这高涨的情绪是很可怕,但是我保证,我不会放开你的手。”
你怎么会不知道……
如同把小孩拿来互相比较,父母不经意的嘲笑也可能刺伤小孩。“我不敢相信你这么做!”“你难道不知道吗!”这些话对孩子而言,可能隐含的讯息是:“你是个令人讨厌的人,你永远不会做好任何事情。”其实,学习是尝试和错误的一个过程,嘲笑的话有时既没效率,也不会有帮助。父母若将这些嘲笑的话语转化成较具体的例子,如:“如果你这样做,我会更喜欢它,谢谢你。”也许更能让孩子接受。
再吵我就打屁股……
家长育儿的过程,若遭遇孩子的抵抗,容易用威胁态度来平息,但这通常很少奏效。根据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社会学家斯特劳斯(Murray Straus)说:“不管你采用何种纪律,一个两岁的小孩在同一天重复犯错的概率是80%。”即使是年纪较大的孩子,没有任何一种纪律策略每次都立刻成功。因此,父母改变策略、方向,胜过口头威胁和打屁股等会造成负面结果的话。
等爸爸回来你就……
当孩子犯错时,立即的处理可提升纪律的效果。延迟的纪律很可能使孩子忘记自己犯过的错误。而等待第三者的处罚,也可能让孩子误会可能遭受更糟的处罚,使第三者扮演黑脸的角色。同时,把责任推给别人也可能削弱你的权威,让孩子觉得:“如果妈妈不打算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听她?”
快点!别慢吞吞
如果每天歇斯底里或跺脚,表现出急迫态度,会使孩子感到内疚、不舒服,但不会激发他们动作更快。家庭治疗师科尔曼(Paul Coleman),在《如何和你的孩子说话》中提到:“无论我早晨如何忙碌,我不想在孩子脑海里留下充满愤怒的最后影像。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不会大叫或翻白眼,即使孩子打翻麦片或在出发前找不到东西。”透过冷静的方式使孩子加快脚步,更胜于恃强凌弱的叫嚣。
非常好!你真聪明
通常,赞美是一种正面的能量,也是家长们鼓励孩子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但含糊不清和恣意的赞美,会让孩子误以为做些小事便能被称赞,进而忽略称赞背后付出的实际努力。因此专家建议,父母给予孩子的赞美要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而非孩子本身,必须让孩子明白获得赞美是需要有具体努力的行为,喝完一杯牛奶这种本分的事并不会得到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