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三代“养土”的宜兴紫砂泥,在陶师巧手打造下成了一把会呼吸的壶。且看资深茶道师沈武铭如何掌握壶、茶、水的频率,谱出和谐的旋律,泡出一泡令人内心悸动的好茶。
在探索茶与茶器的过程中,《新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再度访问到对功夫小壶泡资历甚深的茶师沈武铭。在这次访谈中,沈师认为,随着中、日经济发展的推波助澜,近几年,从茶席的铺设、金银壶的竞相攀比,已经显现出“争奇斗胜”的危险迹象,上穷碧落下黄泉地追逐茶与茶器的稀有、昂贵,反而误入一条崎岖的道路。
沈师,如果把“心”和“境”区分开来,把茶叶、茶器、插花、古琴、灯光等都纳入“境”的一部分,那么茶道的精髓、真正该用功的是“心”这部分。
然而,30年专注在功夫茶小壶泡领域中,对于茶器自有一番领会。“当你茶汤到某种程度时,一把好的、手工打造的宜兴壶,就有差别了。”沈师又说:“我手上有的不是最名贵的壶,但是泡茶最厉害的。”
宜兴砂.一把会呼吸的壶
沈师口中说的“泡茶最厉害的壶”,就是好几把形态各异的宜兴紫砂壶。这些壶绝大部分来自同一位宜兴做壶师的巧手。那是在1999年,他和朋友到宜兴善卷洞附近游玩时,认识了这位世代做壶的师傅又结成好友。
“我的朋友是世代做宜兴紫砂壶的世家,他们非常在意壶的品质,就像当年绍兴女儿出生时,要埋几瓮好酒藏在地窖里,他们要养土。”在《阳羡茗陶录》记载了打造宜兴壶的关键“养土”:“造壶之家,各穴门外一方地,取色土筛捣……弇窖其中,名曰‘养土’”。
沈师说,这位朋友用来做壶的土,是从祖父辈就开始养,到父执辈还舍不得用,一直到他这一辈觉得是时候了,才拿来做壶。
所谓的养土,就是将开采出来的紫砂泥矿,经翻晒、敲碎等繁复的工序,再和水拌匀,制成湿泥块,放到没有光和空气的阴暗处,保持温度与湿度,让湿泥逐渐陈腐成为“腐泥”。一般来说,陈腐的时间越长,品质越好。
养好的泥块,在很厚的木板工作台上,反复拍打,拍得很结实后,用湿布盖起来,要用时切一小块起来组合。宜兴壶是“木工榫接”的方法,杯盖有四个部分组合,壶身有圈口、壶底、壶嘴、壶把等各部分组合。
沈师说,宜兴壶和茶的优越性从明朝以来就非常彰显。“土里有非常多的氧化锰和氧化铁,在高倍数放大镜底下呈蜂窝状,有百分之四的透气率,介于陶与瓷之间,不用上釉,可以透气,不会漏水。”
沈师强调,爱茶人知道这把壶珍贵在哪里。“这是一把会呼吸的壶。对茶汤的影响,就是不会闷,茶汤是活性的。”
体会.茶、水、壶和谐的频率
就好比初学吉他的人,一开始用一般的吉他,但是到学到某种程度,就需要一把手工打造木吉他,因为发出的音质地不同。同样的,“一把好的宜兴壶,用来泡水,连水都在说话。”
同时,不同造型的壶,泡出来的茶也会展现不同的风格。“茶汤也是有频率的,壶有壶的频率,杯有杯的频率,茶有茶的频率,这就是茶与茶具的幽微处。”
沈师说:“坊间有很多壶,只具备壶的样子,不具备壶的功能,用机器练土、量产出来的宜兴壶,和养过土、手工慢工细活做出来的壶是不同的。”除了养土外,烧壶的温度也有差别,不好的壶,泡不出好茶,而且会有土味。
“从土的原料开始,就很专注在做好壶。绝对不用练土机,靠时间自然风化的土,像这样用心做壶的人很少了。”实际到宜兴,沈师看到师傅这么专注对待一把土,就如同老茶农不用除草剂、坚持弯着腰在拔草一样,“这种人现在稀有,我们要珍惜。”
专注注水.如彩虹落于湖面
在谈了一段手工宜兴壶与茶汤滋味的耐人寻味之处,沈师又补充,“境的部分稍微有点了解就好,该有什么壶,什么杯,稍微了解就好,心的部分就有很多功课要做了。”
为了强调“心”的重要,沈师总喜欢做一个实验,同样一杯茶,他端给宾客喝,跟宾客自己端起来喝,味道就是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茶道精髓的部分:心与境的不同。”
有一次,他看到一位年轻女孩子在煮咖啡,“就跟我一样专注,注水的时候,细细一条线(沈师对‘注水’的注解:要像彩虹落在湖面一样,平静无波),我们进去喝。结果喝完,大家都起鸡皮疙瘩。”“换句话说,一切都是心的展现。”
咖啡是如此,茶又更不同了。“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一般人定位为饮料,真的是太委屈了,茶可以跟心相映,它的精神性可以到这么高。”沈师说。
器物与人.茶文化的人文曲目
宋人杜耒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诗句,描述的寒冷的天,朋友来了,给他一杯热茶,比酒还好。又如郑板桥有句:“杯用宣德瓷,壶用宜兴砂。器物非金玉,品洁自生华。”用茶与器物来呈现当下的人文的氛围。
茶在生活中承载很多东西,虽然最后被记录下来的只是茶器、茶诗或书画,但是却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文化是一条大河的话,茶文化是那条主流中的主流。”
本文转自229期【新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周刊】“特别企划”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