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初年,唐太宗与魏徵曾经有过一段非常精彩的关于执政的谈话,从这段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唐太宗的政治与现代人的政治真是天壤之别。
太宗说:“现在,国家才经历战乱不久,短时间内不可能使民风淳朴,天下太平。” 魏徵说:“不是这样,人在危困的时候,就担心死亡;担心死亡,就想困境得到改变;想得到改变,就容易教化。这就是说大乱过后老百姓容易教化,就好像是饥饿的人不会挑食。”
太宗说:“贤德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才能达到人心向善,废除各种刑罚。大乱过后,就想使民心转变,怎么可以在短期内达到呢?” 魏徵说:“那只是人的观点,不是贤明君主的作为。如果是英明的君主以德行教化老百姓,上下同心,老百姓就会像回声那样迅速响应,不刻意求快却能很快取得成功,一年之内见成效,并不困难,三年才成功,还应该说是晚了。”太宗认为此话有理。
尚书右仆射封德彝等人反驳说:“从夏、商、周三朝以后,百姓逐渐的浮薄奸诈,所以秦朝时用刑法律令来治国,汉朝除了用法律之外还采用无仁义的霸道统治,都没能治理好国家,难道是能够治理而不想治理吗?如果听信了魏徵的话,恐怕会给国家招来祸乱。”
魏徵说:“五帝三王治理国家的时候,并没有更换老百姓来施行教化。采用帝道来治理国家则为帝,采用王道来治理国家则为王,全在于当时所用的方法,使老百姓得到教化,考查史籍的记载,是能够知道的。过去黄帝和蚩尤进行了七十余场战斗,那时可说是天下大乱,但黄帝取得胜利后,便致力于行仁德之政而使天下太平。九黎族作乱时,颛顼出兵征讨他们,战胜之后,并非有失教化。夏桀淫乱暴虐,而商汤流放了他,商汤在位的时代,就实现天下太平。商纣王无道,周武王讨伐他,到了武王之子周成王时,也达到了天下太平的程度。如果说百姓都逐渐的浮薄奸诈,不可能回归淳朴,那么到今天人都应该变成鬼怪了,怎么能再加以教化呢?”封德彝等人找不到理由来反驳魏徵,但都认为按魏徵的方法治国是不行的。
太宗皇帝采纳魏徵的建议后,施行仁德之政毫不懈怠。几年时间,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多年为患的突厥也被打败并臣服。刚登基时,灾荒极其严重,百姓四处逃荒却没有怨言,都能恪守本分,互不侵扰。
贞观三年,粮食丰收,人们回到家乡,竟无一人失散。建成,元吉同党,谋害太宗的有上千人,太宗却没有惩罚,还将其中的一些人任命为近臣。慑服贪官,不遗余力。商人旅客在外住宿,再也不用担心盗贼偷抢。关押犯人的监狱经常空着,牛马遍地,家门无须上锁,关中地区赶上连年丰收,一斗米才三四钱。行人旅客经过关中地区还有馈赠。
这段历史在各种史书中都有记载,真实不虚。而且是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就显出王道治国的效果,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能说明王道的力量呢!通过唐太宗治理国家,短期达到太平的事实,我们看到了古人所说的那种天人合一的政治,这个政治不是普通的凡人所为,而是行天道于世间的上天之子在行王道,其达到的效果当然要超凡入圣了。
所以每当读到唐太宗虚心纳谏,胸怀天下百姓的谈话时,我都会非常想回到那美好的唐朝去,去做太宗手下的臣子,一起为天下万民谋幸福,哪怕是一个普通人也好,可以感受那伟大王者的浩瀚无垠的胸怀。
魏徵与封德彝的辩论,也是历代帝王在考虑王道治国与霸道治国时所面临的选择。行王道可以治国,行霸道亦可治国。虽然国运不同,却都能在一定时期内达到效果。
王道虽合天意民心,行之成功持之以恒者却不是很多。霸道虽逆天倒行,接受的帝王却比比皆是。究其原因,王道虽好,却行之甚难;霸道虽恶,却简单易行。为王者要行王道,首先要修养自己的道德,同时接受下臣的劝谏,还要时刻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中,约束自己的言行,戒骄,戒奢,还要敬天敬地,这对于人来说,约束真是太多,对帝王的心性要求也太高,不是大圣人是很难做到的。
可是为王者要行起霸道来,却能够随心所欲,因为霸道就是没有道德约束的独裁强权统治。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对于反抗者,往往群体灭绝。天下很快没有了反抗力量。而周厉王一道命令,就可以让天下人噤声,用严刑峻法控制老百姓之间不敢说话。
可惜,行霸道者,不但国运不长,连自己的性命也不长久,秦朝传二代而亡,周厉王禁言三年流放。为眼前利益而丧身失国,岂不悲哉!
同样是管理百姓的政治,王道与霸道体现的是人对善与恶的选择。行善与作恶,只在人的一念。选择了正道,即是善念,就会带来名垂青史的永远的荣耀。选择了邪道,恶念,不但受到百姓的唾弃,还要受到上天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