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艺文荟粹】

名家专访 孙多慈教授

巫素敏
font print 人气: 666
【字号】    
   标签: tags: ,

孙多慈(1912~1975)原籍安徽寿县,孙氏家族此辈以“多”字排行,学名 或本名同辈均称作“孙多○”,自幼好画,毕业安徽安庆第一女中,以第一名考进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时年不过十七。是徐悲鸿在南京中央大学的学生。出身书香世家,伯祖父孙家鼐主持创立京师大学堂(即后来的北京大学),是安徽安庆显赫的官宦门第。因孙多慈聪慧绝伦,又复勤敏好学,老师们均另目相看,许为大器。素描功夫极佳,民国廿四年,中华书局为她印行孙多慈描集,宗白华先生作序,称她“落笔有韵,取象不惑,好像生前与造化有约,一经晤面,即能会心于体态意趣之间,不惟观察精确,更能表现有味,是真能以艺术为生命为灵魂者。”又说她“观察敏锐,笔法坚实,清新之气,扑人眉宇。”又赞美她用中国纸笔写肖像:“落墨不多,全以墨彩分明暗凹凸,以西画的立体感含咏于中画的水晕墨章中,质实而空灵,别开生面。引中画更近自然,恢复踏实的形体感,未尝不是中画发展的一条新路”云云。

孙多慈中大毕业后,回乡任教安庆中学数年,因避战乱跟随父母移居南方, 约于1940年到1941年左右在浙江嫁给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1900-1980)。孙多慈随家人来台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艺术系教授。民国四十一年秋赴欧美考察美术,四十三年春返国。

孙多慈除西画之外,又能作国画: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无不工妙,画 鹅尤有独擅。曾受西画训练,所以能应用西画原理来改良中国画,正如宗白华所评她的“引中画更近自然,恢复踏实的形体感”。但她虽将中国画引入写实的境 界,而对中画那种潇洒的诗意,高远的气韵,仍能尽量保存。而且她所作的画无论工笔写意,均有一股葱茏的秀色,沁人心脾,令人一见便知这幅画出于一个慧 腕灵心的艺术家笔下。这种好处实由她那种特殊的气禀而来,不是普通画家所能企及的。孙多慈为人温和婉约,事亲孝,待友诚,与之相对,如沐春阳,如饮醇 醪,无人不觉其可爱。她于绘事之余,又善属文,国内刊物,常有她的大作。


孙多慈,湖上〈华冈博物馆典藏〉(图片:艺文荟粹提供)


孙多慈,花好月圆人寿〈华冈博物馆典藏〉(图片:艺文荟粹提供)

访问孙多慈外孙女李既鸣小姐


李既鸣小姐毕业于文化大学美术系,及美国康州桥港大学研究所目前于台北市立美术馆担任研究员。(图片:艺文荟粹提供)

  问:孙多慈女士家中有那些成员?
  答:我的外公许绍棣,共有二女二子,长女许绛烟,次女许黛烟,长子许尔羊,次子许玨方。外公因为原配(我的外祖母)早年病故,续弦与孙多慈后生二子,就是我的二位舅舅。我是许绛烟的长女,我的家庭背景对我学美术倒没有什么影响,从外祖父到父母亲辈的成员大都有理 工科学背景,我从小爱画画却也没有受到什么注意。当年外婆在文化学院筹设美术系时,大约同时期我的母亲也在建筑系任教,没想到后来我竟然也进入美术系从学生到教职。

  问:小时候对外婆有何深刻记忆?
  答:我家有四个姊弟,小时候,母亲周末会带我们回外公家探望,外婆的父亲我 们称他老公公,年纪很大了,所以平时都在家。外公家因为还有老人家,所以有一位退伍老兵在家帮忙照顾,他很会做各种的面食,外婆无需下厨房,不过年节时她也会炒一些素什锦之类的菜,饮食方面没有特殊偏好。我们和外公家祖孙间的相处互动,就像普通家庭对亲人长辈的感觉。依稀只记得,小时候我家住在和平东路与新生南路口,离师大很近,有时候外婆上完课,会到师大附近一家有名的西点面包店,买些好吃的蛋糕和蛋塔带到我家。

  问:对外婆创作情形和作品的印象?
  答:小时候并不觉得外婆是个画家有什么特别,而有时候我学校的老师听说孙老 师是我外婆,总会想些什么事情找机会去请教她。外婆遗留下的作品并不多,因此,她过世后我们也没有花心力在整理和保护作品上,也没有人想到保存艺术家作品的意义,以致于散失了不少作品。
听我母亲回忆外婆她少年时期,抗战期间她们曾住在浙江省的山区里避难(很多个家庭一起,好像还有一些文人,如溥心畬…等人),因躲警报终日无所是事,所以就请了老师来教画国画,应该是此时期才开始学习水墨画的。早期有深厚的西画素描根底,所以她的水墨画有水彩的感觉,但因书法底子很好,笔墨功夫仍然可见,中西并用。

我的记忆里,她在新店七张家里的画室,画的大多是水墨画。画室里总是一 大桌子的纸卷,还铺着一张深蓝色的很厚的羊毛毯和一张草绿色军毯,桌上放着一个很大的砚台和过年时装糖果的果盘似的调色盘,但因为我们回外婆 家总是假日,她很少在家画画,也不记得看过她画油画。我自己也没有跟她学过画,她的设色花卉常有西画水彩的彩度和传统水墨勾勒的笔墨劲道,那种笔墨韵味我非常喜欢,在我高一、二想要考美术系前,外婆曾在家拿芥子园画谱教我画过几次水墨山水的基本树石法,后来她认为画画还是要从基础 素描好好学起,我的水墨画学程就此结束了。

她早先有一个画室在和平东路北师附小后面,是早期师大分配的宿舍,她改 来当画室用,也有几位学生。那时画室有林小蝶、李明明、李渝、曹志漪、宋宇…等学生,跟她学画大概都是因为家中长辈往来的关系,也有几位师大的学生如谢里法、徐孝游担任助教帮忙,这些学生们现在都有相当的知名度。

大约是我小学二、三年级时,她离开师大收起画室,上华冈筹备中国文化学 院的美术系,吴承砚、单淑子夫妇都是徐悲鸿中央大学艺术系的学生,在学 时期就经常听闻孙多慈之名,因得此机缘就主动探询,吴老师和单老师也就得以至文大任教。文大美术系筹设之初期,大多还是聘请了原先师大的老师们,后来才逐渐有专任的老师。

外婆在文大美术系任教不久,好像就生病开刀、住医院等等,其实早期的文 化学院学生并不常见到她,对她印象深刻的反倒是师大早期的那一批学生。我小学毕业前后,她积极准备到美国去,此后就来回飞美国多次。

  问:对她留下的作品有何计划或想法?
  答:我念美术系时,外婆已去世。等我大学毕业再留学回国,她过世了八、九年 之后,家人也稍微知道作品保存的方法和重要性时,可惜我家经过几次搬迁,作品失散了颇多。近日整理过去家中的旧物,遗留在我家中的成品不多,画稿倒是有一些;大部分完成的油画作品都在美国的舅舅家,数量亦不多,也因保存环境不佳而有点损伤,有些作品甚至需要修复,两处合计可供 画展用的作品仅少数。最近拟与华岗博物馆举行孙多慈纪念展,不过考虑办展览,就得有计划积极收集散佚的作品和资料,目前只能找寻可能的去处,还希望她旧日友人帮忙提供一些。

据我所知,孙老师曾在美国、泰国、伊朗等地展览过,但展览完后作品也不 知去向,其余寻访线索也没什么结果,前辈多已不在,作品流落何方,不知从何查起!


问天仕女(图片:艺文荟粹提供)

白描仕女(图片:艺文荟粹提供)

访问陈明湘馆长


毕业于师大艺术系及美国麻州大学研究所,现任中国文化大学美术系教授及华冈博物馆馆长。(图片:艺文荟粹提供)

  问:请问孙老师的教学过程如何?
  答:孙老师在师大教油画与素描,我上孙老师油画课,她 不太改学生作品。我自己教学生也尽量不改画,而 以讲解较多,孙老师于系上展览大都展油画,有一回 孙老师展出一张水墨画,枯树及落日,构图很特别,我才知道原来老师也画水墨画。其实我们画西画,书 法、国画都要涉猎,对于创作风格很有帮助,会有东方文化的养份,后来我 在美国时被美国人称为“东方表现派”。东方文化对我们是与生俱来,不能分割,我最早有此领悟即是孙老师的启发。在同期教我们的老师有:林玉山 写意花鸟,金勤伯工笔花鸟,黄君璧山水,溥心畬中国画论,吴咏香工笔山水,孙家勤工笔人物,张德文山水,王壮为篆刻,宗孝忱书法。西画老师 有:马白水水彩,廖继春油画,陈慧坤素描,郑月波图案,袁枢真素描,李石樵油画,李泽藩水彩,何明绩、阙明德雕塑。

  问:关于孙老师人格特质?
  答:老师她温和有礼,慈祥、端庄典雅,表现淑女贤德风范,平常常穿旗袍,头 发髻于后方,皮肤白皙,言行举止,给人印象很舒服;尤其她才德兼备,风度、气质、人缘都很好,对学生很关心,学生有事情,她都乐意帮忙,所以学生们都很喜欢她,是不可多得的好老师。后来老师在美国北卡兰那州作交换教学,我大约被她教过一年,我毕业后她刚好回国,那时我则留校当助教,想留学深造申请美国学校,请益于她,后来她帮我写推荐函,而进入麻州大学艺术研究所,个人受益良多。据我知道其他学生出国,她也都帮忙辅导,乐意关心及帮助。

  问:日后是否为她办展览?
  答:由于孙老师平常非常低调,当年在文大当系主任,在华冈博物馆也只留下五 张水墨画,(她在文化教授西画,而留下来的则是国画),外界留下的作品也不多。以前常常有人来华冈询问孙老师的资料,所以就与李既鸣老师联络洽 办展览事宜,请她至美国舅舅家搜集画作,并想办法带回来,由于时间上及某些因素,直到今年才能成行,目前是筹备阶段,预计明年秋天在华冈展出。由于有些画作有毁损状况,因此拟申请经费想办法修复,并希望征求其他机构或私人收藏者,能提供一些作品,以作部分补充。据我所知艺术教育馆也有几件作品,如其他美术馆有兴趣还可联合巡回展出。


自画像,素描(图片:艺文荟粹提供)

自画像,油画(图片:艺文荟粹提供)

转载台湾知名画家、美术史家、艺术理论家谢里法先生


(图片:艺文荟粹提供)

出版于望春风文库“我所看到的上一代”,有关孙多慈老师的记忆,内文如下:

关于孙多慈老师,在我高中时,就听师大毕业的美术老师提起过,而且是一段很长的故事。由于没有见过人,所以尽管听了很多,也只记得“她把徐悲鸿的看家本领全都学到了”这句话。进师大艺术系之后,一年级没有她的课,难得有机会看见她,当时艺术系教室走廊上经 常挂着一排教授们的作品,有幅约十号大的油画, 画的是西洋式玻璃瓶插着简单 几朵玫瑰花,这是我所看到第一幅孙多慈的画作。那一年,系里的师生 展,又看到孙多慈另一幅百号以上的大油画,以咖啡和土黄色调描绘台湾乡村赶牛车的画面,此时我正式学画不及一年,已能 看出来这画并未完成。后来进孙多慈画室,果然见她把画又放在架子上改了几回,然后就不知去向了,却是我所看到最早的一件作品,而这当中又有多少成分属徐悲鸿的“看家本领”呢?与她学画之后,常听她说起“不要把画画死了”这句话。

二年级的课程每周有三个早上是孙多慈的素描,从上午八点上到十二点。 刚开学的第一个礼拜,每当我匆匆赶到时,教室里早挤满了人,画架已摆到门口来,中间一座半身石膏像,被早来的同学团团围住,不得已我只好退到进门的地方竖起画架,把门前通道也堵住了。因此,等孙老师来时,自然就被我的画架挡在门口,也没见她要我让路,却站在我的画前用几分夸奖的语气讲评起来,时而 又动手在画上改了几笔。讲的时候她有意提高声调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约二十分钟后把炭笔交给我,而馒头还捉在她手上就回办公室休息去了。所幸我手脚快,下课后又花一两小时画它,每次都能让她看出有新的进展。像是有一股压力在逼迫我把素描画好,在短短一星期里意外学到很多,一部分是老师的指导,另一部分是下课后自己的摸索,对绘画这条路于是有了更大的信心。

记得她是这么说徐悲鸿:“先生在绘画上是个非常保守的人,不用说现代 画,连野兽派他也不接受,把马谛斯讲成‘马踢死’,恨不得用脚去踢死人家…,在欧洲时梵谷的画他看都不看,是非常固执的一个人”。虽然在绘画上追随过徐悲鸿,显然对现代画的观点并不完全苟同,而对西方画家的评断她更有自己的看法。日久之后,又知道她所最鼓励的竟然还是徐悲鸿所最反对的前卫艺术,尽管自己也不见得完全接受,但她认为年轻人要多方去尝试,最后寻找出自己的一条路,这才是做为艺术家所应有的态度。

台北的东方画会成立时,我正好是大学二年级一次画展在新闻大楼举行,开幕那一天我在会场入口处巧遇孙老师,便随着她一起看画、听她讲解。那天她说的话我只记得:“现在国外有很多年轻画家画的都是这种画,看多之后,当然不觉奇怪了。他们都想尝试新的画风,什么稀奇古怪的画都有人画,画出来也一定有人接受,有人欣赏…,在美国称这种画做POP风,我们此地翻作“普普艺术”,把实在的东西、照片、卡通之类的都放上去,框子也没有,就描出来展览,给人的感觉很强烈,印象比普通的画还更深刻…。”听得出她对这些不同于传统的绘画只是初步的接触,谈不上有什么高见,但却鼓励学生们尝试。对自己所不了解的没有排拒,是她与徐悲鸿最不一样的地方。

我一直讶异,孙老师为什么画〈赶牛车〉,且又使用那么大的一张画布,到底是什么动机,什么心态?记得她告诉过我,在大陆时曾以一幅〈敲石头的女工〉入选全国美展,招来左右两方面人士的攻击;左派说她没有真实的体验,画的只是劳动人民空洞的外形;而右派批评她思想左倾,受共党的利用。她认为这不过是一幅写实的作品,那时学校正在修马路,随便画了几张速写,觉得造形很不错,徐悲鸿也鼓励她将这题材以巨幅油昼深入去描绘,她感慨说:“想批评人,不管左右两边都可找出理由。其实别以为自己左,有人比你更左;也别以为自己右,有人比你更右。不论站在什么位置上,都有人会来骂你。”

在孙老师画室的日子里,我看她画过许多人像画,被画的人皆称赞她画得又 像又好看又有学养。我想这就是所谓徐悲鸿的“看家本领”吧!不过孙老师学到的较偏向静态的表现,因而多半以端正坐姿来描绘一个完整美好的体态。反观徐 悲鸿,所画人物多属动态,且往往是多人的组合,不用说有名的〈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巨构,即使一般的作品也都努力在捕捉形体的动势,这点上孙老师似乎始终没有达到。不过对于脸部的神情却是特别敏锐,好几次站在背后看她作画,发现她画脸部时处理眼珠与眼眶,以及嘴角与脸颊之间的微妙关系,都特别要花一番心思,可以说把这两处画好,就是成败的关键所在。

  有一年在省立博物馆的联展里,孙老师的一幅描绘中日战争(或许是辛亥革 命)军队攻打城墙的油画(约三○○号)参加展出,据说画中人物大部分是以学生时代的王家诚当模特儿所画的。我去看的那天,偶然间听到旁边两位中年男士说了 一句话:“敢画这种题材,实在也太过大胆啦!”对没有战争体验的她却又敢画进攻械墙的大场面,多少表示不能苟同的意思。这类的历史画,孙老师都是受机 关委托而画的。我当学生的那几年,每次孙老师接受委托,就要我找中山北路天桥下的学校美术社姜先生订购画布和颜料,然后由我按照自己意思把主题画出来,她说这叫做“打底”。然后等干到差不多程度时,她才亲自动手,拿起画刀在主面上又刷又刮。面对自己的“画”遭受破坏,看得我好不心疼待她再度执笔 画时,已经面目全非,原来她自己另有草稿,只是习惯上希望在有底色的画布上作画而已。这些作品未知是否还保存着,珍藏在什么人手中?真希望有机会再看 到它。

孙老师在台不到卅年时间里,能称得上代表性作品的都是些四○号左右的人像画,譬如她的〈画室中的自画像〉、李梅芳同学当模特儿的〈印度女郎〉、画洪娴同学的〈古装女郎〉、〈苏雪林教授的画像〉、邱建英同学的母亲〈赖女士〉等,是带有几分印象派技法的亮度颇高的画面,这些都曾刊在当时的画报上,可惜印刷效果不佳,难以看出作品真貌。


肖像,油画(图片:艺文荟粹提供)

不止一次我听到孙老师感叹说:“何必要这样分呢?”因为她参与筹备的一个 画展,邀请台籍画家展出作品而遭到拒绝,在她理解范围里实在无法明白对方之不肯合作的理由,才有此类的叹言。譬如某一年全国美展要在台北中山堂举行, 筹备会中她提议请台籍资深画家担任评审,便主动发出邀请函。隔几天与台籍画家关系深厚的廖修平同学到画室来,我正忙着并没听见他与孙老师说了什么。廖 同学离开后,孙老师还是那句,“何必要这样分呢?”声音低沈,看来她心里一定很难过。在我四年级的师生美展里,除了称赞廖继春,我又几次听她提到金润作、萧如松和李泽藩三位画家,五○年代里他们在画坛上几乎谈不上地位和名气,虽然她始终没有道出他们的画好在那里,但是谈话中已提醒学生须用心去观 赏,体会他们好处。后来我到了美国,她在信中再度提到,说在台湾有几位杰出的台籍画家由于不屑参与画坛活动,结果只默默度过一生,甚是可惜。 一九六四年我赴法留学,六八年移居美国纽约,这期间虽写过信给孙老师,却始终没有收过回信。七○年春天,很意外接获她打来电话,说人已来到纽约,并约好第二天相见。纽约她有好几位老朋友,最要好的是她中央大学的同学,当时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的吴健雄女士,每次来纽约都是住在她那里,所以要我到哥大门口会面,而后一起乘车回我家。由于纽约的现代美术馆不久前才刚买下我的两幅版画,在车上我等不及把这消息告诉她,见她很高兴说了许多鼓励的话,要我在卅岁的壮年时期为艺术事业好好冲一冲。那几年地下铁车厢被青少年涂鸦得花花绿绿,几乎没有一处干净,而她不但不在意,还以赞赏的语气说:“纽约真是纽约,自由到可以让艺术创作无所不在!”听她这么说,引起我一阵 激动,真想看一看她近年来究竟画的是什么样的画。孙老师回台湾之后,我们持续通了许多封信,她的信都写在航空邮简上。或许由于游美期间所带来的感触,对自己这一生的艺术生涯有了反省,在信中头一次听到她自认在艺术上是个“失败者”。她一再地说:“在台湾没有生活,只有活动。”孙老师必已深深感悟到创作与土地和气候的关系!这时对艺术的成就已有她自己的尺度,即使高居艺术 最高殿堂的教授地位,也不自认为是种成就,足见她在艺术上依然十分执著,作为艺术家的情操并没有被社会环境所污染。后来听到她已来到了美国的消息,然而过没多久,接获台湾报社来电说孙老师在旧金山过世已有两天,邀请我写篇纪念文章,由于事情的发生来得太快了,心理上实难以接受,令我很久都不能也不肯提笔再去写什么。 廿多年过去了,除作画之外我又写了很多文章,可是孙老师生前所想不到的事。尤其当我对台湾美术 史的整理和评述花过一番工夫,也写出几本书,却一直没能将孙多慈等来台的外省画家在历史上找到 定位,这又不得不怀疑我是否与台籍前辈画家一样 有所谓的“分”呢?不管怎样,即使我在所写的美术 史上无法为她寻得应有地位,孙老师也已经在我这一生中占有前人所无法取代的位置。


1959年,孙多慈〈左前〉与门生赖建英〈右前〉、高文慈〈立者〉、谢里法〈后立者〉摄于往台中的火车上〈蒋建飞摄〉〈谢里法提供〉(图片:艺文荟粹提供)

1957年秋天,孙多慈与林玉山带领二、三年级学生往台中雾峰参加博物馆〈谢里法提供〉(图片:艺文荟粹提供)

文章图片提供:艺文荟粹杂志第六期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古时,文人雅士多喜吟诗,书画,以诗言志,传意于书画,中国画不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花鸟画,一幅画都传达了画者的自我修养,构思和艺术技巧的交融,在拉谷那尼格尔湖市(Laguna Niguel)有那么一批爱好中华文化的中外人士,锲而不舍的受教于国学大师何念丹,在中华文化中熏陶与升华。
  • 沈以正是国内知名学者与艺术家,在漫长的研究与创作中,有着精湛的成果与卓越的贡献。
  • 白云堂黄君璧教授,由于他出道甚早,三十岁就任广州美专主任,民国廿四年受孙科及梁寒操邀游桂林写生,经湖南衡山到达南京,从此留在中央南京活动,民国廿六年受徐悲鸿之聘,就任中央大学教授,民国卅年并兼任国立艺(专杭州)教授及国画科主任。卅七年来台,卅八年任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因此他弟子满天下,交游遍及海内外。
  • 大千师在八德园中摆龙门阵时,有一次提到他在国内开画展时,在画展的第一天揭幕从不肯出席,当我问他为什么的时候,他笑着回答我说:“家勤你在北京长大,总去过“天桥”吧!”我回答说:“当然,在中学时几乎每个周末都要约同学去玩。”他笑着说:“这就对了!你看过卖大力丸的吗?”他接着说:“画展开幕第一天,总是有许多至亲的朋友来捧场,因为大家均相当熟识,难免问东问西,问你怎么画?为什么画等等问题,你当时很难解释,自已说好嘛?就像天桥卖大力丸的自己夸赞,推销自己的画作,说张张全画得不好吧!这种假谦虚也不合做人的原则,更何况如果连画家自己都说不好,又何必开这个展览,故而落入两难之境,另外,有人来看画展,也许是为了情面,对着主持展览的画家拉着不放,周行每张画前,全都不停的夸奖,对的错的一阵大谈,画家自己谈也不是,不理也不是,所以很令人为难。第三点就是你的画作不是人人都爱,如果有人想骂,最好是本人不在场,索性令他骂个痛快,有此三怕故而在国内展览时,开幕那天我从不出席。
  • 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艺术家虽然英年早逝,却流芳百世。19世纪初艺术家理查德‧帕克斯‧波宁顿(Richard Parkes Bonington,1802—1828年)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尽管波宁顿再过几周就是26岁生日,却因肺结核过世。他的整个艺术创作生涯大约10年的时间,唯后5年才创作油画。尽管如此,大众依旧公认波宁顿是他那个时代重要的艺术家,影响了法国和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
  • 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传说中的八仙中汉钟离度化吕洞宾修道成仙的故事。 《钟离度吕》局部。(正见网)
    黄粱一梦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其实它有多个版本,讲述的却是不同的神仙度人的故事,钟离度吕就是其中之一。
  • 《被俘的安德洛玛刻》(Captive Andromache,约1888年)由英国学院派画家弗雷德里克‧莱顿(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年)构思并创作,动人地展现了母亲与孩子、丈夫与妻子之间的情感。在莱顿敏感的笔触下,这些充满爱的亲缘关系,为安德洛玛刻在特洛伊战争后经历的国破家亡,提供了修复的解药。这幅画也提醒我们,往往透过失去,我们才学会珍惜拥有。
  • 中东地毯与欧洲绘画有着相互交织的历史。在文艺复兴时期,在宗教绘画和肖像画中常出现进口地毯,尤其是来自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地毯。这些充满异国情调、昂贵的纺织品可以用来展现财富、现世性和地位。它们还为画面的构图增添了色彩和图案。
  • 盖德克解释,户外写生有一个挑战,就是看到的风景有太多的细节令人不知从何下手。摩尔教他如何将场景分解为简单的图形来找到绘画的焦点,然后学习场景构图的明暗变化(value,即明度)。刚开始的时候,盖德克限制盖德克只能用黑色、白色和灰色来调色,用明暗来描绘形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