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宋朝以来就有“四大书院”的说法,但是究竟哪四所书院可以称得上“四大”,则各有各的见解。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四大书院”说法的是南宋著名诗人、参知政事(宰相)范成大,他把山东徂徕书院、江苏金山书院、湖南石鼓书院和岳麓书院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
不久后,理学家吕祖谦也提出了“四大书院”的称呼,但是跟范成大不同的是,他眼中的“四大”是指河南嵩阳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河南睢阳书院和江西白鹿洞书院。两个人的看法相左,差距甚大,但湖南岳麓书院却是他们的共识,所以后人把湖南岳麓书院称作“四大书院之首”,甚至“天下书院之首”。
书院之称闻天下 鼓简登堂者不绝
岳麓书院是中国最古老的书院之一,坐落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东面的山脚下,创办于北宋开宝九年(西元九七六年),经宋、元、明、清等朝代,历史已逾千年,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
岳麓书院所在的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古人把岳麓山列为南岳七十二之一,称为灵麓峰。南北朝刘宋时在《南岳记》载︰“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故名岳麓。
唐末五代,智璿等二僧在岳麓山下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北宋潭州太守朱洞因袭扩建,创立岳麓书院。大中祥符八年(西元一零一五年),宋真宗赐“岳麓书院”额,岳麓书院遂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从此“书院之称闻天下,鼓简登堂者不绝”。岳麓书院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学生至数百人。
书院园林建筑天人合一 朴实无华
岳麓书院千年来历尽沧桑,经历多次战火,曾七毁七建,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代遗构建筑群。
岳麓书院自明宣德始,经地方官员多次修复扩建,岳麓书院的主体建筑每一次都集中在中轴线上,主轴线前延至湘江西岸,后延自岳麓山巅,配以亭台牌坊,于轴线一侧建立文庙,形成了书院历史上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的壮丽景观。
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现存建筑基本格局。
岳麓书院倚山麓而建,占地逾两万平方米,前临湘水,后枕岳麓山,其势儒雅而雄伟,四周林木荫翳,环境幽静雅致。书院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尽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
岳麓书院布局对称,中轴线上依次为院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两侧则是教学斋、半学斋、湘水校经堂、百泉轩、船山祠、崇道祠、六君子堂、杉庵、濂溪祠、四箴亭等。此外,左边有文庙,右边有花草园林。还有二亭(风雩亭、吹香亭)、二池(饮马池、门池)等建筑。
岳麓书院“天人合一,朴实无华”的园林建筑,具有深刻的湖湘文化内涵。书院园林的格调崇尚自然,不求雕饰和华丽,讲求宁静、清幽、雅淡,其清颖之气,足发圣贤玄奥,以利陶冶性灵,澄心治学。
书院园林所布局的景点多有命名,并富含诗意,有的还有诗人吟咏之作,文人气息十分浓郁。岳麓书院园林既不同于官府园林的隆重华丽的表现,也不同于私家园林喧闹花俏的追求,而是反映出一种士文化的精神,具有典雅朴实的风格。
名儒讲学授业之地
岳麓书院自宋代开始,就是名儒讲学授业之地,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材。南宋著名理学大师张拭主持书院后,岳麓书院逐渐成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培养出了一批批“岳麓钜子”。
宋乾道三年(西元一一六七年),理学大家朱熹来访,与张拭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次会讲不仅是长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的名声更加远播,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地方并称,有“潇湘洙泗”之誉。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
宋绍熙五年(西元一一九四年),在岳麓会讲二十七年之后,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次来到潭州,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后来岳麓书院的学规,最早即源于此。经过朱熹的整治,岳麓书院再次进入到繁盛时期。
此后,陆九洲、陈傅良、欧阳守道,明代王乔龄、张元忭,清代王文清、罗典、欧阳厚均、王先谦等都曾来此讲学或主持书院。不少重要历史人物如王船山、魏源、左宗棠、曾国藩、郭嵩焘、杨昌济等都曾就读于书院。
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为唐开元十八年(西元七三零年)著名的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写,文词华茂,字体秀劲,加之刻工传神,人称“北海三绝”;另有“三绝”之称的江夏黄仙鹤勒石刻篆,碑高4米,宽1.35米,碑文共一千四百余字,因其文、书、刻石都十分精美,为艺林所看重,传拓碑文曾风靡一时,是最为著名的唐碑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 “道南正脉”、 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