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话《左传》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422年),相传为中国春秋末期鲁国的史学家,为《左传》和《国语》的作者。
据《左传精舍记》记载:“(周景王)十有六年,楚公子比轼其君虔于干溪。相之子(成)避国乱遂适鲁,为鲁太史。(成)生丘明,世为鲁左史官。”左丘明的姓氏与他的职官是相联系的。“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左丘明为左史官,以官职为氏。
据说左丘明是春秋时期的盲人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在其前。司马迁《史记》称其为“鲁君子”,又说他失明或无目,因此许多人认为他是一位瞽蒙。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拥有鲁国及其他封侯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着成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从孔子的语气中,不难体会出孔子将左丘明引为同道,对于花言巧语、伪善的作法都感到很可耻。
由此得知,左丘明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而且与孔子关系甚笃。《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四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授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一、《左传》传承至今的缘由
首先,我们知道中华文化是神传文化,那么在开创文化时就会处处体现神的慈悲。其实,许多文化都是神有意安排一个人来开创的,而且这就是他修炼回升的过程。
其次,一本书、一段历史因何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还能显示出那种独特的魅力?而且遍及华夏,泽披八方,全球传扬?我们知道特别是学说的东西,要想在世间立足,必须得有一个场存在,才能使这个东西在世间能让更多的人接受、传扬。
《左传》能够福益华夏和世界这么多年,根本不仅仅是内容上的真实、文笔灵动与哲理的强悍。
因为汉字也是神传的方块字,他的用词、用字是十分讲究的。为什么神给中华大地上的子民开创的是这种字,而不是像外国那种符号文字?就是因为神要给人留下一种内涵大的文字,为的是今朝在人间洪传宇宙大法!那么,在奠定文化过程中得让人们逐步了解文化的内涵意义所在。
既然是神想给人类留下这种文化,让后人有一种历史的借鉴,和今朝给大法洪传时代的人们能理解法奠定文化。所以,作为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的《左传》,就必须具备很大的威德与力量,才能让后人接受而流传千年。这是中华神传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既然《左传》得具备这种力量,让人们接受它,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就必须达到标准才能让其有那么大的威德,让这本书屹立于人们心中。
我们都知道《左传》为失明的左丘明所写,在历史上凡是写或编著大部历史书籍的学者,好像都经历一番磨难,如司马迁受宫刑着《史记》;司马光编完《资治通鉴》不多时就故去;纪晓岚等人因为编撰《四库全书》多次被乾隆皇帝呵斥、贬官。
一部书,尤其是史书,编写出来是要留给后世,那么凭什么能留给后世?其实就是凭借着书者们那份对历史的直书,对真实的坚守。他们用自己的人格、精神,谱写一部宁肯忍辱负重,也要为子孙留下有章可寻、有例可考的“历史”。这就是史官的历史大任!
因为人间的理就是相生相克,要想成就那么大的事情,就必须有那么大的威德和能力才行。所以,往往就出现孟子所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因此,身为史官要懂得君子之道,要刚直秉正,博学、谦卑、有恒才能把这个角色演绎好。而作为史家鼻祖,左丘明在这方面就做了一个典范,也是神有意留给后人的。
二、“盲人”着“芒书”
左丘明,在史书中记载是一位盲人,用了三十年时间,整理各方资料而着成《左传》一书。《左传》为第一本编年体史书,被后世的史家所称道。(详见第三部分)在我看来此书堪称史学上放光的“芒书”。
其实当初左丘明并没有完全失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高度近视。近视程度,在一米之内人的长相看不清楚,只能根据穿着、服饰和体型,才能分清男女和不同地位的人,其他就分得不很清楚。但有一点,能看清楚字。开始连他自己也非常奇怪,直到后来,在整理历史文献时遇到一件神奇事,才使他明白其中的缘由。
一次,他从别的国家弄回一些历史资料,这些资料对他而言十分珍贵。但是问题出现了,同样一件事情,不同国家的资料上记载得都不一样。不但角度不一样,记载人物性格,事件的起因,特别是对此事件处理的心态是不一样的。
比如,一个国王杀了一个大臣,表面上是这个人顶撞他,一份资料上就记载了这些,但另一份资料记载的却是:那个大臣进忠言而惹怒国王,之前几日国王趁此大臣出使他国而“临幸”这位大臣的夫人。国王觉得大臣碍事,于是借机把此大臣杀掉。
在这两种资料的选取,开始令左丘明十分为难?因为只是资料,没有别的依据,而对资料而言,不同的人会因角度、想法不同,及个人不同的偏见,也就自然有不同的记述。那该如何选取呢?
此时左丘明,沐浴更衣,跪在堂屋(当时是晚上)仰天长叹诉说:“我‘左史’丘明为了编史实留给后世,因选材而犯难,若上天有眼,让我明察秋毫,寻得真实,以便留给后世子孙一个真实!”说完,诚心叩拜。也许,他因为忙于这些事情真的是很苦很累,结果就睡着了。
睡梦中,他梦到一位金甲武士模样的人,笑呵呵地走了过来,和蔼的说:“你的君子之行,仁者之操,令我们十分佩服,你愿意着史书以利后世,此心至诚可感上苍。因此,我今受玉帝之托传你一法,别只用眼睛来寻找一件事的诸多说法,要用心来评定、来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你的眼睛为什么不好使?想想…….。”
醒来后,左丘明细细想着这个梦,慢慢明白了很多很多事情。
人,往往都是为了名、利、情而活着的。当记述对自己或国家有利时,常常就容易夸大好的影响和成果;反之,往往就自觉不自觉地贬低负面效应。
所以,作为将留给未来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就必须做到公正、真实,这是神安排此事的原则,因此身为作者就要严格做到这一点。人表面的这双眼睛因所处教育、文化背景的习惯性,往往难以完全跳出狭隘的框框而忠于事实的记述。
那么,如果不完全依靠表面这双眼睛来弄明白事情的真相,而是去用“心”来把历史事件还原,似乎也是一个办法。
当他悟到这个理时,他发现只要静下心来体悟某件事情的真相时,他就能看到或明白此事的始末缘由,而且即使在几种不同“版本”间,他只要用心来“看”(其实这时间长了就出现一种功能状态)就知道该如何选择。
当然,就因为他表面这双眼睛不好使,给他带来很多麻烦与不便。他曾经有一个夫人,因为他为人太“君子”、“仁义”而经常欺辱他,最终与别人跑了。后来是他的精神感动了上天,上天促成他与之后的夫人缘分,让那位贤德的女人照顾他,其后代最终光耀他家门楣。限于篇幅这些就不一一细说了。
“史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职位,这个角色承担着记录当时历史过程的大任。那么能否秉笔直书,就靠史官的品行、操守了。
因为文化需要传承,而作为见证时代的史官就必须秉公记录,这是神对安排这个角色的要求。一个人要能担起这个角色承载时,就是顺应天意,他自己无论当时在人中的表像是好是坏,最终他会得到很大的福分。
春秋时代,出现过这样的事情:齐国大臣崔杼恼恨齐庄公与妻子棠姜通奸,便故意制造机会,哄骗齐庄公到自己家里与棠姜幽会私通,然后寻机杀掉齐庄公。事后,齐国太史记录国史时,便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很生气,杀掉太史。巧合的是太史的两个弟弟先后继任太史,又因如实记录而被崔杼杀掉。
他们的弟弟继任后,仍在国史上如实书写(因为当时道德比较高尚,在人们眼里真相比生命更重要。抹杀真相是误国误民,贻害子孙的败坏行为,所以这位太史依旧秉承这良知如实记述),崔杼怕引起公愤不敢再杀。
当时有位史官南史氏,听说齐太史兄弟被杀,怕国史上留不下崔杼弑君的记载,就手持竹简前往临淄,要继续完成记录,后来得知已经完成,才中途返回。
齐太史兄弟、南史氏都是那个时代著名的良史,他们把历史的真实性看得很神圣,在记录史事时,坚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不虚饰、不隐恶的原则,即使失去生命也要捍卫国史的求真精神,表现中国古代史官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格。
忠于历史是史家的天职,正是这种良好的史官文化和求真精神,铸就了左丘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博得广泛赞扬和“君子”美誉。
三、对于后世的深刻影响
左丘明的品行和对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左丘明逝世不久,人们即将他著述过的地方称作“左传精舍”,予以保护,并代有修葺。
限于篇幅我们只是摘引几则:汉初,肥城置县伊始,就在县城兴建“左传精舍”并立重修碑以志。唐贞观二十一年(637),太宗李世民颁《左丘明等二十一人配享孔子庙诏》,封左丘明为“经师”,从祀文庙。
宋真宗赵恒,追封左丘明为瑕丘伯,授其四十七代孙丘芳衣巾,以主祀事。元朝,集贤大学士致仕李谦、翰林承旨张起岩均曾为左丘明赋诗作赞,或曰其“文章史学之治”,或称其“盲于目而不盲目于心者”。
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朱厚璁追封左丘明为“先儒”,敕建墓门坊,并亲书“先儒之墓”。乾隆十六年(1751),清礼部重新确认丘明之谪孙为世袭奉祀生,并赐祭田18亩。
以上是左丘明所受的敬仰,就《左传》来说,留给后世的不只是历史。看看以下我们经常用的出自于《左传》的“俗语”:
◎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
◎多行不义必自毙。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正因为左丘明高尚的德行与操守,才使得后人从他的著作中凝练出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醒人律己,传承千年。
从文学上看,《左传》最值得注意的,在于它记叙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常常兼顾故事的生动有趣,用细致灵活的情节来表现人物的形象。这些都是显着的文学因素。
一般说来,史籍记载愈细致生动的情节,其可信程度愈低。尤其所谓“床笫之私”、“密室之谋”,在一般情况下更不可能是实录。
然而《左传》作者依据的材料,虽主要出于史官记录,但也有不少原就是社会上以各种方式流传的历史故事,也因为他近失明而导致的心智大开,知道了很多历史细节。
也许那些细节都极为是私密,能瞒住“人”却瞒不住天地。因此,当左丘明用自己的慧眼(不是用肉眼评断)来看那些细节的时候,往往是历历在目的。用个比喻来说就是:重拾历史的胶片,重新看历史上所发生的大框与细节,当然这不能说,左传中每一个字所用的都是那么的真实与恰当。
但相对的,就史学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而言,其真实性可说最高,这也是神让左丘明就是这么开创的。
《左传》是一部历史巨作,有鲜明的政治策国与道德倾向。左丘明思想与孔子思想有显着的一致性,因为左丘明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而且交情很好(前文说过),无论从天道观、政治策国观、人生观还是历史观等,都应当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左丘明乃一儒者无疑。
左丘明是一个大儒,他的著书《左传》宣扬“敬德”、“保民”、“慎罚”等思想,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了“民本”思想;发扬儒家思想的经义,从而奠定后世儒学的理论根基。左丘明对于阐释孔子思想,传承儒家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左丘明身为史官的崇高人格精神,和还原历史真貌于细微之处的德行,着实令后代敬仰。
今朝,我们重新拾起关于《左传》的历史胶片,不能不佩服它所给予后世的史学、文学等方面的价值,以及神的慈悲与著述者的艰辛历程,与那份坦荡无私!神所给予中华文明史学上令后世所参照的样本,与开创左丘明言行中和其所着的《左传》中都浸润了!左丘明没有辜负神的慈悲点悟,给后世子孙留下一份真实、公正的君子所着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