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玄武崇拜与广州仁威庙
玄武帝君为古神话中的北方太阴之神或水神,与青龙、白虎、朱雀合称为四方之神。因北方是水位,武帝司水,故人们称玄武帝为北帝,又称之为水神。玄武帝君为龟蛇合体形象。《楚辞.远游》洪兴祖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其法相黑衣、披发、仗剑、踏龟蛇。
后道教奉为玄武大帝,地位仅次于三清和玉皇大帝,称玄武为净乐国王太子,且为元始天尊或玉皇大帝的化身。
仁威庙,是一座专门供奉道教玄武帝君的神庙,坐落于广州龙津西路(现已拓宽成泮塘路)仁威庙前街,旧泮塘乡内,占地2200平方米,它是当时泮塘恩洲十八乡最古老、最大的庙宇。
据道光十五年《续修南海县志》记载,仁威庙始建于宋皇祐四年。自宋以来,历代乡民皆“率其私钱”重新修葺或重建。明代天启年间、清代乾隆年间和同治年间都进行过大规模的修建。
仁威庙供奉玄武帝君,系仿均州太和山(今湖北武当山)所恭奉之诸城神。泮塘地处水乡,历来以种“荠、莲、菇、茭、菱”五秀而驰名省内,乡民为“感恩邀福于神以不至成灾”,对供奉的神像“奉祀倍诚”。
据前人调查材料记载,当地有兄弟二人,兄名字为“仁”,弟名为“威”。有一 天,兄弟俩去打鱼,发现一块怪石,拾回来后立为神像,便“生活顺景,得心应手”,后因传闻乡里,参拜者众,到乡里集资修建时便改名“仁威”。
仁威庙平面略呈梯形,坐北朝南,广三路深五进,另有偏东一列平房。前三进建筑,当中为主体建筑,东、西为配殿,第四进为斋堂,第五进为后楼。沿着南北中轴线,依次为头门、正殿、中殿、后殿和后楼,左右为东、西序。
庙中的建筑雕饰,集丹青、木刻、砖雕、灰雕等各种艺术于一体,其雕饰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集中了岭南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桂殿兰宫”。
每年的黄历二月初八是仁威庙诞,在庙会期间,乡里活动丰富多彩,像盛大的宗教节日,人人都会履行参神、进香、唱八音等。
五、龙母崇拜与猎德龙母庙
《中国神话传说》记载,传说龙母是一位奇女子,其父系广西藤县人氏,姓温,名天瑞。母亲系广东德庆县悦城人氏,姓梁。她的头发有一尺长,身材奇伟,脸慈爱。龙母有预知人世祸福的本事,精晓各类医术,常常治病救人,义务为乡里苍生办事。
使温女成为龙母是拾卵豢龙一事。一天温氏到江边去洗衣服,忽见到水中熠熠发光,走近一看,水中有一巨蛋,她感应生奇,于是把它抱回家,当宝物一样收藏起来。过了二十七天后,那只石蛋突然裂开,从中窜出五条如蛇状的蜥蜴,个个很是喜好玩水,温氏像母亲看待本身的孩子似的仔细豢养。长大后,它们却是五条惟妙惟肖的小龙。
五小龙感于温女的养育之恩,衔鱼贡献温女,还帮助温女与水患、水灾、虫灾和官灾斗争,造福黎民百姓。于是,温女被当地村民尊称为“龙母”,成为庇佑苍生的“神女”。
猎德龙母庙位于广州天河区东南大街,始建时间不详,《猎德村志》记载,庙内有清康熙二十二年刻的〈重建龙母庙碑记〉,由此推算此庙距今至少有五、六百年历史。
此庙二进二廊,硬山顶,呈锅耳封火山墙,龙舟形正脊,灰绿筒瓦,绿色琉璃瓦滴水剪边。封檐板有花鸟浮雕,犀头为花鸟器物砖雕。门前的花岗岩雕刻门联“源溯悦城龙德着、恩流猎水母仪彰”,点出了猎德龙母庙与德庆悦城龙母庙的渊源关系。
猎德龙母庙虽小,却浓缩了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华。从清康熙三十二年至清光绪五年,短短一百六十九年,龙母庙却历经五次重修。可见,猎德龙母庙当时香火之旺盛,堪与德庆龙母媲美。现在的龙母庙两廊仍镶嵌康熙、乾隆、咸丰、光绪各朝重修碑记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