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古老的荷兰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密西西比泡沫,近代的美国二○年代股票泡沫、七○年代石油美元贷款泡沫、日本八○年代金融泡沫、亚洲九○年代金融泡沫、拉美九○年代贷款泡沫、美国九○年代网路泡沫,其本质都是一样的。而泡沫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几乎和现代金融同步发展。
所有的泡沫的规律,不外乎是资产非理性地价格飞涨,之后在疯狂下跌。由于历史上的泡沫数量数不胜数,经济学家对泡沫早有研究。
他们认为,泡沫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首先出现的是变革。
这个变革可能是实体经济的创新,比如发明了规模化生产汽车的方法或藉由网路将个人与电脑连在一起;变革也有可能是金融经济的发明,比如透过更高深的经济调控或者发明金融产品,让市场不再跌宕起伏,而是长期高涨。
在出现了变革之后,人们通常的反应是惊喜。实体经济的创新让人们的生活品质有了大幅的改善,而金融经济的发明则让人们的荷包鼓起。谁会反对这两个结果呢?
然而,仅仅是因为有了变革和欣喜,不代表泡沫就一定会发生。在二○世纪初期,传奇人物亨利•福特曾经希望摩根银行能够为自己提供一笔贷款,以便有足够的资金来发展新兴的汽车行业。
但是,他的这个要求却被摩根银行拒绝了;原来,一贯以保守传统著称的摩根银行认为汽车只是雕虫小技,是富人的玩物,将来不会有大前途。
即使在看到人们疯狂买车、企业家疯狂建厂后,摩根银行依然认为人们对汽车只有三分钟热度,最终还是会回归到铁路上来。
这次错误的判断险些让摩根错过美国经济之后数十年的腾飞。像汽车这样的变革,能够带来欣喜的反应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价格增长也是应该的,因为生产力的确增加了。
而泡沫之所以难以判断,就是因为有时真的会出现像汽车这样能够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发明。
这时,如果人们选择墨守成规而不是勇敢创新,不但会像摩根一样丧失发财的机会,更大的可能是从世界的舞台中消失,就好像马鞭生产商在汽车出现后消失了一样。
因此,仅仅是因为变革和欣喜的出现,还不一定能够确定是否有泡沫。真正测量泡沫的尺度,是泡沫是否能够达到第三个阶段:疯狂。
而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出现的创新真的能够改变现有格局,也不代表肯定不会出现泡沫。
比如像资讯产业的确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但网路最后也造成了泡沫。
这是因为人们有时会过于迷信变革带来的新格局,认为一切的经验和规律都做不得数,所有资产无论如何飞涨都是正常的。
而这也为判断是否是身处于泡沫之中增加了难度。究竟什么地方是欣喜和疯狂的临界点,谁也说不清楚。从根本上来说,疯狂只是欣喜的延伸。
人们开始认为,汽车或电脑的出现,可以大幅提高人们的生产力,让世界真正进入物质文明丰富的阶段。
而金融工具的普及,则能保证人们的投资不再有风险或不确定性,保证只要投资就能稳定地赚钱。
而且,由于“身在此山中”,一般身处于泡沫中的人都很难意识到周围人们的疯狂,并且也因为环境的熏陶,开始认为资产价格的上涨永不停止。
然而,生性谨慎的人一般会记得以史为鉴;他们坚信,变革虽然能够带来创新和发展,但不会彻底地改变世界的格局。
世界会变得更好,但游戏规则依然如故。如果大家渐渐地不这么认为,那么就可以算是进入疯狂阶段了。
传说中,甘迺迪总统的爸爸老甘迺迪在一九二九年华尔街崩盘之前出售了自己全部的股票,而他的投资顾问竟然是位擦鞋的男孩。
在擦鞋时,老甘迺迪听到小孩们兴奋地说他们也要去投资股票,然后很快就会成为百万富翁。
老甘迺迪深信,无论金融业怎么发展,风险和不确定性都是存在的,因为即使是对经济最了解的大师们在投资时也如履薄冰,并且谁也不能保证只赚不赔。
因此,到了擦鞋小孩都认为投资股票是万无一失的时候,说明疯狂期已经来临,该是退出股市的时候了。
老甘迺迪等人开始怀疑之前的疯狂,意谓着泡沫已经度过了疯狂期的巅峰,开始进入第四个阶段:疑虑。这时,大家开始怀疑,变革带来的革命,是否真的会有那么大的功效。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擦鞋男孩都在谈论投资,于是他们也加入了老甘迺迪变卖资产套现的行列。
而大家争先恐后地变卖资产,也就代表着泡沫进入了第五个阶段:崩盘。由于泡沫是靠人们非理性的投资膨胀起来的,一旦人们头脑清醒过来,发现变革的意义被夸大了,人们曾经是那么疯狂,泡沫也就支持不下去了。
虽然每一次人们都会认为自己经历的泡沫与原来不同,认为这次的疯狂期待能够得到实现,但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泡沫最后都只有崩盘的下场。
泡沫之所以会形成,是因为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虽然相辅相成,但两者节奏并非完全合拍。有时实体经济会发展过快,导致金融经济跟不上,使得缺乏资金影响了发展速度。
但在现代社会,更多的时候是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创新能力,导致了泡沫中我们可以看到的资产价格远胜于资产盈利能力的现象。
而这种脱节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在现今这个动荡之际,我们只需要环顾四周,就能看到尚未解决的美国房地产泡沫,为世界实体经济带来的实质性的伤害。@(待续)
摘编自 《经济的逻辑:从个人、企业到国家,为你揭开经济世界的面纱》脸谱出版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