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年,秦军在长平大败赵军后,秦王就派人到赵国,要求割让六座城池,才愿意和赵国讲和。赵王询问大臣楼缓的意见,楼缓告诉赵王,认为应该割地求和。
辩士虞卿听说后,就去见赵王。虞卿说∶“秦国攻打赵国,是因为疲惫才撤兵呢?还是有余力进攻,为了怜悯您才不进攻呢?”赵王说∶“秦国攻打我国,不遗余力,一定是因为打得疲惫才退兵的。”
虞卿说∶“秦国极力进攻赵国,却一无所得,兵力疲乏才撤兵。现在大王竟要把秦国竭力而得不到的城池送给秦王,这是帮助秦国来攻打自己。明年秦国再来攻打大王,您就连自救的力量都没有了。”
赵王把虞卿说的话告诉楼缓,楼缓对赵王说∶“虞卿完全了解秦军的战力吗?如果连这六座小城池都不愿割让,假使明年秦军再来进攻,您岂不是要割更多的地,才能与秦国讲和吗?”赵王说∶“如果听从你的意见割地,你能保证明年秦军不再来进攻吗?”楼缓告诉赵王自己不敢保证。
虞卿听说后就告诉赵王,既然楼缓不能保证,那割地给秦国又有什么用?现在把六座小城割让给秦国,等秦国再来进攻,又要割地讲和,而秦军只要轻松地坐等赵国割地求和。这样做,只会让秦国更强,赵国更弱罢了!以赵国有限的土地,去满足秦国无尽的要求,赵国最后势必灭亡。
果真要割地,不如把要割给秦国的六座城池,拿五座去送给齐国,齐国是秦国的大敌,齐国必定与大王联盟攻打秦国。这样,韩、魏两国也会来跟赵国结盟,如果成功,大王您在齐国失去的,就能从秦国得到补偿。赵王听完觉得有道理,于是就派虞卿去拜见齐王,与他策划一起对付秦国。
后来,原文中的“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就是“不遗余力”这句成语的典故,用来形容毫不保留,用尽全力。
--摘编自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