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绘画创作中,我曾尝试水彩、水墨、油画、炭笔、粉彩及铅笔等不同的媒材,但运用较多的还是水彩。在这部分的创作上也因生活的历练与这些年来的一些艺术上思考与观想,在表现手法上有了不同于过去的形貌。另外,以自然环境变迁系列的探讨以及图画书插画的绘制,也让我在绘画的领域上多了许多表现方式上的转换经验。我感觉到媒材间的相互通用与结合其他的非绘画性材质(如拼贴)是非常有发展空间的。
在表现的形式上,我的创作从过去的客观写实逐渐演变到半具象,甚至包含抽象的纯意念表现都在不断探索中。当意念涌现时,形式上的的选择并不是首先考量的问题,而是如何的传达这个内容,形式最终的呈现端赖创作过程中的需要,而这常是无法预设的。
一、我与水彩媒材
水彩的表现媒材与形式方面对我没有像水墨一样产生所谓的传统制约的束缚,一方面它起源于西方,先天上摆脱了许多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要求,一方面由于它的媒材上比起水墨较多的“开放性”(较丰富的色彩与质地不同较为厚实的纸张),使创作者容易有多类型的施展方式(相对于传统典型的水墨画而言)。相较于油画,水彩在绘画史上一直不若前者受到应有的重视,即便在十八世纪以后欧洲陆续有多位艺术家在创作探讨,甚至普及到当时的社会,且后来水彩画甚被称为“英国的民族艺术”,但水彩所受的重视程度直至今日仍远不及油画。其实,一件杰出的水彩作品有着它独特的风味,且其所能表现的艺术价值绝不亚于油画作品。事实上每种的表现媒材都有它们独特之处,我的探讨当然不在于比较孰者优或孰者劣,而是在探析水彩以它的媒材特性可以发挥到什么的地步,此外是否我又可以经由自己的思索、实验,能够做出较过去的作品更具表现力的水彩创作。
由于我醉心于水彩的那种水性媒材特有的渲染、淋漓的诗意感觉,而在添加一些不透明的手法处理时,画面又多了一份厚实沉稳的风味,这种介于水墨与油彩的特性提供了一个可以前后伸展的游刃空间。这个因素加上一些当时作画的时空环境影响,使我过去的水彩创作较倾向于景象抒情的描写。近几年来我从过去这些创作经验出发,探讨的方向除了主题的表现外,也着重在画面的结构、内容与表现形式的互应、未完成的涂绘在画面的表现效果、具象与非具象的融合、自动技法之介入画面、水彩纸张所能承受的造形尝试、多重空间的处理安排、多媒材拼贴所产生的造形效果与从中滋生的多元空间变化等。
二、水彩媒材的表现手法
在艺术的创作中,明了所使用的媒材特性是非常重要的,运用不透明浓彩的方式来创作水彩,虽也别具有味道,但浓度若太厚稠则易产生龟裂现象,也难以长时期附着于画纸上,因此不若大量掺和水性淋漓的透明水彩来得明快,更为适性。我过去的一些以抒情手法表现对大自然爱好的水彩作品,如法国乡间景色“农场印象”( 1986, 47 x 37 cm )(图)
即是充分运用水彩透明流畅的特性而创作的,它显出留白的写意效果与色彩薄涂后呈现的纸张肌理趣味。
水性媒材虽无法承受过多的“重”,但是它可以藉由其他的造形手法来弥补这些缺失,譬如画面中浓厚色彩笔触与透明轻巧效果的混合运用即为其中之一。 除了依靠厚实的颜料外,画面中重点色彩的经营位置,色调与色调间的配合,以及形体的动势等,都可以营造水彩作品的“重感”和“力量”。
至于水性媒材与纸张结合的问题,我发现虽然水彩所使用的纸张比棉纸为厚,无法有如我前面所提的以其本身做许多的揉皱裱贴,但是它的“结实”性可以容许很多的刮涂特殊手法,而且也可以承载相当份量的纸张或异质性拼贴。
(一)、留白的表现
水彩纸材的肌理不若画布肌理的工整规律,它较为纤细且自然,在运用留白手法时可以营造出更空灵飘逸的效果,而且此“留白”处还能完全地融合在画面中营造意趣。同时,“留白”与“透明”在水彩创作中也即是“光”的表现,它与鲜明丰富的色彩综合展演,造就了水彩独特的气质。我的一些雪景写实作品以局部或大量运用留白,藉由水彩纸材自然的肌理而表现雪地的效果,即是一种以“虚”写“实”的手法,这是与油彩作品很不相同的。(例如图“雪村”,2005,57 x 77制cm)
如何就媒材的特性去开展更多的表现上的可能性,是创作者需要重视的,强自地要求一种表现媒材去担任不是它属性的角色则是本末到置的做法。因为绘画创作不在竭尽心思地追求繁复高超的技法,重要的是适当地使用媒材表现自己的所思索所感,并将此表现的形式价值与内容化而为一。
(二)、形的变化
在造形表现的范畴中,以客观写实形式呈现的外在事物在内容传达上的效力远较非具象的事物为高,然而,从许多绘画作品的例子中分析,若画面上单独的形体与整体的构成没有经过推敲安排的话,一般写实的形式容易局限在具体内容的传达或抒情气氛的营造。
艺术里的存在形式是多元的,客观写实有它的魅力(相对的,描绘不好的话则适得其反),其他以主观表现的,将外在形体事物吸收消化,再赋予个别的生命的绘画形式,也有着它们难挡的威力。许多画家则撇开或跳脱技法上的执著限制,而转而(或直接)进入在表现手法上较感性的方式,如以色彩平涂、线条书写、分割块面、抽象造形、象征符号、夸张变形….等部分或全然的主观表现。
我曾在具象的造形上做一些主观的“变形”或夸张的处理等较具个人特质的表现,发现对于打破制式化的造形面貌极有助益。除了画面个别造形的“主观变化”外,在构图上采取多类型的配置,特别是有别于传统的固定布局,也是增加水彩新面貌的方式。
1.“非笔技法”的形体表现
近年我尝试跳脱一些“创造意念”(创造时带动画笔运转过程的意念),让“当下的感觉”亦有在画面发展它的可能性,作品所表达的意念则在不断的变化中去进行,借此方式突破过去写实具象的造形。
“非笔技法”的抽象表现指的是使用画笔以外的表现方法,如拓印、喷洒、渍痕、转印等,来呈现不甚具象的形体。
我的“非笔技法”为出自下意识的做法,也就是在制作时心中存有部分的引导,然后再根据其意料中与意料外的变化而进行下一步的创作。(如图,吹皱的秋水,2006,39.5×54.5四开)
这种出自“意识下”的半自动技法的视觉效果,与其他透过构思后所绘制,表达内心意念的具象与半具象景物,不断交织融合一起。新添加的个别形体使原来的形在结构重心上有了变化,而这个变化又影响下一步的造形活动,于演生出无穷的面貌。
除了过去常用的喷、洒、压印等,我也结合了影印(如上图左)、转印、刻刮(如上图右)、纸张或其他材质贴裱等手法 (见下节部分),来表现我内心的意念。这些尝试旨在藉由媒材语言的掌握更深进内在的性灵情感,并把它转化成可见的视觉形式。
另外,我在以笔绘为主表现的画作中融入“当下意识”下进行的拓印自动技法,可使所显现的平面肌理、笔触线条及块面斑痕也能在画面中扮演增加整个形体结构动势与张力的角色。
2. “涂绘边框”与“裱贴块面”的方形表现
我选择以方形块面以及含有方形特质的边框图形纳入到画面中的做法,主要为利用它们所蕴含的几个造形意义:
1.方形块面本身宛如一个独立的景,在画面上做出几个方形块面可同时容纳我许多想表达的不同景物。
2. 方形块面边框的水平与垂直线条具有锐利的性质,当它们“切入”原来的大画面中时,可强化它们属于不同时空的性质,也在画面上产生张力。
3. 当多种块面或边框相互重叠于其后的基底时,具有层次的景深变化,而位于上层者产生了“覆盖”现象宛如一种“抹去”或“新增”的作用,很适合我的一些需要表达出“转换意念”的内容。
平面分块所形成的“景”与画面其他部分尚保持因属同一基底而有的联系,有种“亦隔亦连”的效果,如作品“变奏”(见上图左)中零散不规则的景框、以及“生生不息”(见上图右)中的画面配置等,我并藉水彩笔绘渲染可刷洗之特性,而在分块面时作流动或逐渐消失的效果,使更能表达我内在的一些想法。
以裱贴而作的分割块面手法则因纸张材质属性的不同或凸起的肌理变化而有更强列的“切割”的感觉,如“变奏”中的枯叶拼贴部分(见下图左)、“生生不息”中裱贴的窗户(局部,见下图右)。
在我以纸张裱贴的作品中,整体的二度画面空间常由方块的纸张形体“打破”,反而增加了另一种空间的表现,同时,由于贴裱手法的关系,此“加入”的空间含有一种“强力介入”的性质,使我想要表达的空间转换内容得以更为有力的诉说。
由于在这种表现形式中感得不少乐趣,所以我近年也不时的继续做相似的探讨,如下列数幅作品:“紫色的记忆-2” (图,,2002,全开)、“行旅”(图,2005 , 38.5×57 cm) 、“草原上的故事” (图,2005 ,55×75 cm) 、“蓝花园”(图,2005 , 46×61 cm) 、“小生命大世界” (图,2010,55×75 cm)等。
三、抒情写实水彩形式在生活与创作中的角色
要在创作中取得取得造形、色彩等绘画要素的掌握能力,而又能将心中的意念透过这层基本再现功夫不露痕迹地表达出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写实风格的领域里,笔绘表现的能力确实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由于水彩在使用上的方便性,我常常藉由它做一些生活的写实纪录与景物的抒情描写,比如旅行中景物的捕捉、日常的观察描绘,这些零散看来似乎不成系列的水彩作品,它们以最直接反映当下的情感的再现,是真实的生活点滴映照。
下面列出几幅属于这种性质的创作,如“棚架上的闹意”(图右,2005,38.5×57cm)描写的是院子里的九重葛,“晨光的邀约”(图,2008,56×76 cm)来自某天对大自然的渴望(椅垫上的是学生的论文-工作太过繁忙,漫走在大自然中便成为一种奢侈),“飞呀飞”(图,2009,39.5×54.5 cm)藉由外院捡来的鸟巢,传达亲子情感。另有三张小幅作品则分别是在国外旅行的写生,如在巴黎小阁楼对着女儿的描绘 (图,“窝居”,27.5×20cm)、巴黎公园中的雕像 (图,2008,“恋人”,18.5×18.5cm),以及法国朋友家院中苹果树的 (图,2009,“飨宴”,约16开),都是生活情感的纪录。
与系列特定主题的严谨作品相较,上述我的这些作品或许少了较深入与系统的探索,然而,透过这些图像,生命旅程仿佛有了更完整的应证。因为系列的探索作品也常是经由这种点滴情感写实纪录的阶段而渐之发酵成熟的。若系列创作好似印成册的书籍,这些零散的作品则像我的杂记、日记,它们都是不可划分、属于我生命的一部分。
结语
我的绘画作品在这极端讲求新求异的现代艺术潮流来说,它们没有震撼视觉感官的形貌,也没有耸人的内容,所秉持的乃是出自内心真实情感的再现,与沉静思考后适合于自己的表现手法。不管它们思维曾经浅显,手法曾经笨拙,却都是很好的经验,是丰富未来生活与创作的营养剂。
此外,多年来遭逢不同文化、众多艺术风貌的冲击,如给予了一个萃炼的契机,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绘画创作,也让我去思及作为一个人的情感思维的层面。我了解到浩瀚宇宙中许多事物是相互作用的,心灵留出空间,不执著于既定的想法,静观万事万物的变化,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将最深沉的感触转化成艺术创作,这才是最真诚感人的。
(徐素霞水彩作品见新竹教育大学艺术与设计系网页,敬请多予指教)
(图文由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