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人叫叶桐山,他任河间通判,负责发送粮饷(指军队所需的粮食和款项)。后来,替换他的人来时,剩余的钱已积攒了三千金,叶桐山置之不理。他走后,接替他的人发现了,按照惯例命人将这些钱给叶桐山送去,叶桐山坚决不接受,说:“我不要剩的钱,这是我的惯例。”
叶桐山回乡后,吃饭有时都难以为继。有一天,童子弄丢了一条大鱼,叶桐山在那里大为叹息,他妻子听后说:“三千金都能够不要,一条鱼能值几个钱!”叶桐山听了抚掌大笑。
叶桐山不失为清廉贤德之士,但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出一个道理,孟子曾说:“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就是说好名的人,为了名他能够放弃千乘之国,这并不表示他真的如此慷慨,在一小箪饭食面前他可能就会面露吝色。试想连一小箪饭食都放不下,怎能真的放下那千乘之国呢?
从前有个故事,一个人生前做了很多善事,他死后还是到阴间去接受惩罚,他颇为不服气。于是,阎王翻出记录他一生所做善恶的册籍给他看,只见他所做的所谓好事,不是被列在“名”的下面,就是归在“利”的范畴。
原来,他并无丝毫善心善念,他行善的真正动机只是在“名利心”驱使下所为之,最后他终于无话可说了。
其实,无论是施济助人做善事,还是修身养德,要知道天不可欺,人的一思一念在上天的眼中是历历在目,所以如果为了虚幻的名声或另有目的,那都只是自欺欺人而已,而且在别人眼中,也是虚伪奸诈和沽名钓誉的不好行径。
--转载自明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