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其内容是什么?后儒把它归结为讲“仁、义、礼、智、信”五者。此归结肇因《孟子》一书。孟子把孔子的学说归结为“仁、义、礼、智、信”来阐述。后儒就把这固定下来发挥宣扬,成为儒学的标识了。荀子历数子思、孟轲之罪,有一条罪状是“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1有人认为子思、孟子没有说过“五行”学说(《洪范》的“金木水土火”五行说),荀子似有笔误。实则此五行非彼五行,荀子批评孟子的,就是“仁、义、礼、智、信”五者来总括实行圣人之学。子思《中庸》有“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2也是荀子批评“五行”的对象。以我看,荀子批评子思、孟轲的正是这“五行”。而不是批评“金木水土火”的“五行”。
孟子把“仁、义、礼、智”比作人之四体,“智”是作为人辨别是非之一体。如果我们把仁作为儒实现人生的终极目的,礼是人要践履仁踏出的门;那么义就是要通往这个目的的路,但走在路上如果没有“智”来辨别方向,那你就会迷路,走错路。所以孟子这个“智”,是用来认清“义”这条路的。他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3智,在孟子来说,就是人要实现仁义的资器。孟子用“集义”来达到“浩然之气”也是靠“智”来充电的。他的所谓“知言”,就是靠智来思辩的。可以说孟子的“智”与“仁义”是相互连系,相互影响的。没有智的思辩,不可能抵达仁义的目的(境界),但有智的思辩,而没有“仁义”作为智基底,则智就会生出“诐辞、淫辞、邪辞、遁辞”。所以,孟子的智,不是我们通常所说人的智能的智,他是有一个底线的,这个底线叫“良能”、“良知”。就是好的智能,不是坏的智能。说明白点就是要能与仁义相结合的智能,不是那些乱七八糟、搞阴谋诡计的智能。孟子称此智为“是非之心”,即要有分别是非的能力。这个能力是先天就有的,就看后天有没有条件把他启发出来。就像庄稼的种子埋在地下,遇到天旱出不来,而天突然下一场大雨,其沛然生发。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智”。
孔子说智不多,有“唯上知(原文是“知”,此可作“智”解)与下愚不移”的话。孔子倒是讲“知”较为多些。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4又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5孔子说这个“知”,似乎与孟子讲的“智”不同。孔子的知者与仁者、勇者等是不同的概念,知者就是知者,他与仁者不能相提并论,界限分明,知者不一定就是仁者,仁者也不一定就是知者。孔子还说过“刚、毅、木、讷近仁”6可见仁不一定要有智。我们以此来看孔子的学说,孔子讲的就是“知礼、知人、知天命”的学说。其所谓的“知人”就是“知言”。孟子插入一个“性智”而论,虽不违孔子原诣,但不能总括孔子“知人”的学问。就如我前面说过的,仁者一定能爱人,但爱人不一定就是仁者;智可以辩言,但智者不一定就是知人。(待续)@
1《荀子》,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68页。
2《大学、中庸》,华语教学出版社,1966年第一版,55页。
3《孟子》,台湾智扬出版社,民国83年版,314页。
4《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116页。
5《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188页。
6《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