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说:“取其诙谐以托讽谏,优伶旧事也”,意思说历代以来,优伶用诙谐的表演来传达讽谏,成为传统的惯例。汉代史记有“滑稽列传”专为优伶立传,赞扬他们的智慧所做出的贡献。明代谢在杭《文海披抄》说:“自优孟以戏剧讽谏,而后来优伶,往往戏语,微发而中”。聪明的伶人处身尴尬之中,却能用幽默的话语,轻点一下,击中要害。
清代名丑刘赶三就是个典型,一天,他在慈禧面前演《十八扯》,演到皇帝的戏,入座前他加一句话:“你瞧我这个假皇帝都还有个座位呢”。慈禧领悟,就叫人搬椅子给侍立在侧的光绪皇帝坐。
又一次,刘赶三在某大官堂会演《请医》,戏中另一演员跟他说:“留点儿神,别叫狗咬了”。赶三接词抓哏:“这门里我知道,没狗的,不过有的是走狗!”。
刘赶三一身是胆,以敢言时政而蜚声梨园。1895年,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民众对李为茍安与日本妥协很是不满。刘赶三演出《鸿鸾喜》的金团头,戏中对着接他班(杆)的人打趣:“你要好好干,不要剥去黄马褂,拔去三眼花翎。”(此乃清室为息众怒对李鸿章的象征性惩罚。三眼花翎是李鸿章独有的殊荣,曾国藩对清廷功劳很大也只有双眼花翎)。没想到李鸿章的侄子在现场听到,找来巡城御史抓刘去打板子;刘抑郁在心,不久去世。
文化界看不下去,为刘抱屈,作联嘲讽:“赶三一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由于这是个奇联名对,传诵久远,让人印象深刻。联中用“一(谐音已)死”对“先生”,非常有创意。李二就是李鸿章,他的家人不懂优伶讽谏的文化传统,连累到李鸿章被骂成汉奸。在中国传统上,有时一个好的艺术家比一个大官更为人所称道。
那么什么是苏丑呢?今天介绍这出《打面缸》,其中一位王书吏(师爷),他就是由苏丑扮演的,在舞台上他从头到尾都要讲苏白(苏州话)。所谓苏丑其实原来就是昆曲中的丑角,由于昆曲式微,改成皮黄,但是苏丑的滑稽苏州话的声腔没改,依旧保留在京剧之中。但是娴熟苏白的京剧丑角日益减少,京崑两门抱的刘赶三一死,大家因此特别的婉惜。
《打面缸》在“缀白裘”里就有这个剧本,演周腊梅厌倦烟花巷,到县衙求县太爷退籍、还要求找个归宿。县太爷都答应了,配了张才班头给她做丈夫。县太爷这些好意其实别有居心,他立即差遣张才赴外省出差,自己晚上却去私会周腊梅。与县太爷同样居心的还有王书吏、四老爷,前后都到了周腊梅家。不想张才回来,他们狼狈想逃窜,却被挡住。周腊梅既已从良,自然不会跟他们客气,强收喜钱,让他们付出巨大代价,记住教训,以后看他们还敢不敢来。
《打面缸》全戏采用诙谐中暗藏讽刺的方式,把官府人员昏聩、贪婪的丑态一一刻画出来。例如县太爷、师爷都不识字;县太爷、师爷给周腊梅一点点协助,就想着讨回便宜,连那个什么忙都没帮的四老爷也要凑一脚。令人很吃惊的是,这么赤裸裸嘲讽官员的戏,演了数百年,大家都能认可,谁都知道难杜悠悠之口,借着伶人,大众发抒了对恶劣官员的不满。
奇怪的是,共产党的中国官场,官员行径恶劣比《打面缸》更糟几十倍、几百倍,如一个官可以包到上百个二奶,却不能有任何讽刺,能有的就是媒体“伟光正”的一片赞许声。赵本山、小沈阳断绝“讽刺时政、讽谏皇帝、侮弄贪官”的优伶精神,只会侮弄弱势族群,或作贱自己的扮脑残。中国优伶的骨气再也没有了,这样的环境比古代可说简直不可思议。
听说共产党考核它的党员,采用一种抓水萝卜(外红内白)的办法。它要党员一次又一次的写自己的思想汇报-是否在那个时刻忘了党?例如想家、想对象而没想党;忙着什么事而忽略了党,或对党的误解等等。这种汇报写多了,你自然幻想你里面都是红的,以避免被看到有白的;那么任何党的污秽不堪,自然也就“伟光正”;既然入了籍就像加入黑(红)社会,你只有乖乖就范。《打面缸》四老爷躲在面缸里沾了一身粉,急的要扑掉;大陆上被共产党蒙蔽的人,外面染红还不够,最终都要你里外都是邪红,麻木的都能不犯恶心为止。看到这个严重性,赶紧重做选择吧;如果不能用化名公开三退,还赖着以为无所谓,到时大家都走上新生之路,只有你在哀伤切齿的后悔莫及。@*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