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知人。知人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所谓的知人其实就是知言。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1知言,就是辨别是非。孟子有知言之说,是对孔子“知言”最好解释。孟子说:“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2孟子列出四种流言蜚语来说明知言。他说听到那些偏颇的话,就知道他被私欲所蒙蔽;听到那些逾越礼节的荒淫话,就知道他已陷溺于放荡之中;听到那些邪僻的话,就知到他背离正道;听到那些闪避的话,就知道他心中无物可以应对。这四种毛病一旦在心中起意,便会危害到政治的施行;一旦在施政时表现出来,便会危害到国家大事。就算古代的圣人复生,也一定会认为我说的是对的。孟子所说的“知言”,是要善养他的“浩然之气”。他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3养这浩然之气做什么呢?当然是要做君子。这个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是气势磅薄的君子境界。故后人说孟子的学问为“君子之学”是有不错。他把孔子的“君子”进一步发挥而说。孔子的知人,是把人划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种来说明他的道德学:君子是好人,是有道德、有知识、心胸宽广、通达的仁人志士。而小人则是没有道德、心胸狭隘、结党营私的乡愿人士。孔子将这两种人对比而说,使人一目了然。孔子说:“君子不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5、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6。孔子是个很了不起的心理学家,他深刻地透视人生,了解人的本性。他在这个勾心斗角、竞争激烈的社会,把自己挺立起来:你们不是患得患失,常常忧虑不已吗?
我则心胸坦荡,无忧无虑;你们不是互相攀比,看谁能干吗?我则把事情尽能力做好,不与你们攀比。人人都想表现自己,争名夺利,我则默默做我的工作,求我的学问,有成绩了也不骄傲;你们都去责备别人的过错,彼此结党营私,我则反身求己,检查自己有什么过错。他把这些看似吃亏,但又能使自己更有利存在的行为人称为“君子”。可以说孔子是个很高明的存在主义者。他在辨言中, 他把做君子的好处和做小人的坏处都说出来了,使自己在知人中立于不败之地。孔子说“知人”,当然不单是说君子与小人之分,他还有论“仕”,论朋友,论乡党等。整部《论语》,基本上是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学生如何为人处世。因学生各人的资质和秉性不同,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同样说一个名词,但有不同的解释。如讲“仁”,不同的人问,孔子都有不同的解释,以致于我们不知孔子“仁”的确切概念是什么?后儒为了救国救世,有的还为了迎合皇帝的欢心,就产生许多对孔子学问不同的解释。远的不说,就说孟子和荀子,与孔子相隔的年代不算很远,应该是有据可依的。但俩人对孔子学问的看法,既大大的不同。同是讲“心性”,孟子是性善论,荀子是性恶论。孟子强调“义”,荀子则强调“礼”。实则,孔子在《论语》中教人如何做人,是很具体的事,而孟、荀俩贤,则把孔子说的话提高到普遍原则。这当然是人言人殊,看法不同。我们从人性的,非常人性的角度去看孔子,他所说的“知人”,即教你如何做人,如何辨别人的言行,提高你的人生境界而已。(待续)@
1《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97页。
2《孟子》,台湾智扬出版社,民国83年版,73页。
3《孟子》,台湾智扬出版社,民国83年版,73页。
4《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6-27页。
5《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61页。
6《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16-2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