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灵气脱俗的千古音韵--古筝

古音
font print 人气: 34
【字号】    
   标签: tags: , , ,

涓涓流水、碧波盈盈,如空谷清泉般的美丽声音是一般人形容“筝”的音乐语汇。“筝”这个乐器距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又被称为“古筝”。早在战国时代,“筝”就流行于秦、齐、赵等国,其中又以秦国最为盛行。

相传当时有一位叫婉无义的人,将二十五弦瑟送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却没想到女儿们每天为了弹瑟争执不休,后来竟将瑟争破成两片,便将其中一片十三条弦给了姐姐,另一片十二条弦给了妹妹,秦始皇得知这件事,就把分裂后的乐器叫做“筝”。

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篇〈谏逐客书〉,这是李斯批评秦始皇的一段奏文,内容提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李斯对秦始皇“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用人政策,以乐器的选用作为讽谕。

所谓“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这是指秦地的民间乐器,“秦地”指的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而这些民间乐器,李斯称它们为“真秦之声”。由于这个典故,所以后人对于“筝”又有“秦筝”之说。

二千多年来,“筝”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融汇了各地的民间说唱、戏曲和器乐形式,逐步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不同音韵特点,及独特演奏技法与传谱的古筝艺术文化。

以区域性可概括分为最具代表性的五大流派:表现柔美委婉风格的潮州筝派;具有古朴优美意涵的客家筝派;刻划典雅细腻气质的浙江筝派;展现粗犷明快风韵的河南筝派;以及表露刚健朴实个性的山东筝派。

筝在汉、晋以前为十二弦,魏.阮瑀的《筝赋》中提到:“弦有十二。”唐朝诗人岑参的作品中叙述:“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说明隋唐时期,筝由十二弦增加为十三弦。明清以后筝逐步增加为十五弦,清光绪年间出版的《大清会典》中记载:“秦筝十五弦,似瑟而小。”

钢丝弦可以说是粤、闽两省所首创,它的弦质因借鉴扬琴,也由古代的丝弦改为铜丝弦,最后演变为钢丝弦。另一种尼龙包钢弦,则是以金属弦为内质外加尼龙丝缠绕而成,使它既有金属弦的清脆、明亮的特点,又不失丝弦委婉质朴的声韵。

随着弦数逐渐的增加,目前普遍常见的古筝有十六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二十六弦等多种弦制,弦质除了钢丝弦之外,大多为尼龙包钢弦。

筝是以梧桐木制成长方形的音箱,面板成弧形,在乐器上有弦与弦孔,琴面中间有可以自由移动的雁柱,又称筝码或琴码。由于它们斜形排列很像飞翔的大雁群,所以称为雁柱。雁柱左右移动时,可以改变音的高低。

筝的弹奏方式分为右手弹弦、左手按弦。右手以拇指、食指、中指弹拨琴弦,分别称为托、劈、挑、抹、剔、勾,还有摇指、撮(大指与中指同时拨相差八度的琴弦)、琶音、拂弦等。左手按弦的方式主要有轻巧快速的按动琴弦、慢速的按、上下按放数次或一次等,分别称为颤音、揉音、按音、滑音(上滑音、下滑音)等,它们形成了筝曲“以韵补声”的旋律特点。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三国演义》讲了一部断代史,重点讲了一个“义”字。所以历史不但要留正面的例子,还要留反面的教训,其实都是留给今天的人做参照的。
  • 中国古代被誉为礼仪之邦,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
  • 印度早期的佛教活动场所多为石窟式建筑,无论是精舍还是石窟,主要的用途都是让出家僧人在其中修行和居住,因此起初里面并没有现在寺院中的塑像和经卷。原因是释迦牟尼佛讲法只是口传,并没有文字书籍的流传;而且佛陀禁止造像崇拜,要求修行者依佛法之本而不是依靠外在的权威。
  • (shown)“琴、棋、书、画”四艺因其清、和、淡、雅的风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既为修身养德,亦为经世济用,造诣深者都有着相当高的道德境界。
  • 扇子承载着中华文明历史,除有搧风去热的功能之外,其雅致精巧的构造以及精美的扇面书画艺术依然为知识分子所喜爱。
  • (shown)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神传文化,无论什么文化的起始首先都是和神有关联的,也是和修道、返朴归真紧密相关的。现代的人总是站在现在人的角度上去猜想古人的状态,用现在人的思维去衡量古人创作的一切,是永远都研究不明白的。
  • 持节就是保持气节。他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表现为坚持正义,在强大的压力面前也不屈服的顽强精神。
  • (shown)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在古代,对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 (shown)琵琶在古代是使用丝弦与牛筋弦,古人气定神闲,做什么事都讲究静心,用丝弦即使音量小,古人依然可以领略乐曲的意境。
  • (shown)古人敬法自然,从自然的世界中悟道,孔子就提到“三无私”的天地之德,即“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临。”作为天,任何事物都在他的覆盖之下,作为地,任何事物都在她的承载之上,作为日月,任何事物都受到他们的照临,无论是善人,恶人,好事,坏事,正物,败物,都感受着伟大天地的无私大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