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称长安,位于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统领八百里秦川,北跨渭河、南依秦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地杰人灵。西安是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西周(公元前1134年)起至秦汉,直到唐代,先后共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
西安自古帝王都
这座秦岭脚下、渭水之滨的千年古都,东有潼关之固,西有散关之险。古时长安水陆并用,是交通咽喉之地,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帝王建功立业之基。
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世居关中盆地的周人由盆地西部的周原(今陕西歧山、扶风县一带)移入今西安市西南郊沣河流域。周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57年出征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在沣河东岸建都镐京,一直到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迁都雒(今河南洛阳),西安是西周的首都,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西汉时期,刘邦定都长安,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著名的丝绸之路从古长安开始。司马炎在公元265年建西晋;公元318年,刘曜建前赵;公元351年,苻坚建前秦;公元535年,宇文泰建西魏;皆定都长安。
而公元581年,杨坚建隋朝,定都长安;公元618年,李渊建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在位时,励精图治,使国力强盛,长安城人杰地灵,繁荣昌盛,史称“贞观之治”,到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唐朝已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各国纷纷遣派使者到长安晋见,学习唐朝文化。
在西安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无数历史的辉煌和众多的历史古迹。漫步在西安街头,遥想古时帝都的繁华与神韵,脚下走过天子的足迹;西安城郊,古帝王的陵墓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和沧桑;那些遗留下来的古代艺术品,又使人惊叹不已,而为古人的智慧折服。
古城墙
西安古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呈长方形,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城垣建筑,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城墙建于明洪武年间,是以隋唐皇城墙为基础扩建而成,周长1391米,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建筑稳重坚固。
城墙有四座城门,即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个城门都由箭楼和城楼组成。城墙还有吊桥,垛口,闸楼等其它军事建筑。
西安碑林
碑林可称为中国最大、最古老的“石刻图书馆”,位于著名的三学街,所谓“三学”,即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于此地。
碑林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末五代,是从保存唐代所刻《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开始的。到宋代,开始修建放置碑石的房屋、廊、亭等,以陈列和保护碑石。金、元、明、清曾对碑林作过修葺,并收集和补刻大量碑石,经过几百年的扩大收藏,精心保护,入藏碑石近三千方。清初时已碑石林立,始称碑林。
碑林现有六个碑廊、七座碑室、八个碑亭,陈列展出了汉至清代共1087方碑石。荟萃了历代书法名家手笔,皆久负盛名的,如李斯的篆书《峄山碑》;汉代的隶书《曹全碑》;欧阳询的《皇甫诞碑》、褚遂良的《三藏圣教序碑》、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还有宋赵佶的瘦金体《大观圣作之碑》等等,可谓琳琅满目。
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内,建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相传是唐僧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因仿印度雁塔样式的修建故名雁塔。
大雁塔是中国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的佼佼者,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约45米,高约5米的台基上。塔七层,底层边长25米,由地面至塔顶高64米。塔身用砖砌成,磨砖对缝坚固异常。每层四面均辟券拱门洞,底层四面皆辟石门,门楣门框雕刻有唐代线刻画。
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寺门内,钟、鼓楼东西对峙。钟、鼓是寺院的号令,俗有“晨钟暮鼓”之说。
钟楼、鼓楼
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始建于明十七年(公元1384 年),因朱元璋称帝后怕全国各地出现真龙天子与其争位 ,因此下令修建钟楼以镇龙气。钟楼原址在今西安市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1582)年移于现址,清乾隆五年(1740年)曾经重修。钟楼上悬挂一口大钟,用以击钟报时,故名钟楼。
钟楼基座为正方形,占地 1377.4平方米,基座用青砖砌成,楼为砖木结构,高36米,外重檐3层,内为上下两层。
鼓楼位于西安市西大街与北院站交汇处,东与钟楼隔广场相望。 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清代曾两次修葺。楼上原有巨鼓一面,傍晚击鼓报时,故名鼓楼。
鼓楼为重檐三滴水与歇山顶的木结构,基座为长方形,用青砖砌成,楼高33米,面积1924平方米。鼓楼斗拱彩绘,外观庄重绚丽,与钟楼为姐妹楼,亦有 “晨钟暮鼓”之说。
往事越千年,古都西安,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朝代,历尽了历史沧桑,也留下了太深太厚的文化积淀。真可谓文物古迹荟萃,帝都风韵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