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矫饰主义(十二):热情的哲学画家-葛雷柯

郑英男、周锦佩
font print 人气: 966
【字号】    
   标签: tags: ,

艾尔.葛雷柯(El Greco)本名多明尼科士.底欧多科普洛斯(Domenikos Theotocopoulos),十六世纪中叶(大约1541年) 出生于希腊 克里特岛(Grete)的堪底亚(Candia)巿,晚年定居于西班牙。他在西班牙被称为外来的画家或是“希腊人”,“El Greco”即“那个希腊人”之意。葛雷柯被认为是“矫饰主义”的巅峰代表,特立独行的哲学家,也是最后一位忠于表达神圣超越境界的“宗教艺术家”。

根据1567年提香(Titian)写给西班牙王菲力二世的信函中与克娄维欧由将葛雷柯推荐给罗马的法列杰(Farnese)枢机主教的书信里,可以推测葛雷柯在1566年(25岁)左右离开克里特岛到意大利的威尼斯,受教于提香门下,同时也受丁托列多(Tintoretto)的影响,学习“威尼斯画派”色彩的运用与写实的笔法,也曾至罗马发展,受到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技法的启发。这些经历使葛雷柯的作品,融合了提香(Titian)、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巴沙诺(Bassano)、拉斐尔(Raphael)、杜勒(Durer)、彭托莫(Pontormo)与帕米贾尼诺(Parmigianino)等各家之特点,而能独树一帜,直到1570年离开罗马。1576年他移居至西班牙的托利多(Toledo)之后,作品更具个人风格,而当地“反宗教改革”(注1)的神秘主义(注2)与基督教义使他的创作风格渐趋向“宗教激情”与“新柏拉图主义”激荡下的综合体。

葛雷柯独特的艺术风格将“矫饰主义”一反常规的不平衡构图法与拉长人物形象的手法推到了顶点。当时的佛罗伦斯传记作家瓦萨利曾批评丁托列多(Tintoretto)打破常规的作法,认为要是他坚持用前辈的优美风格作画,早就可能成为威尼斯最伟大的画家了。葛雷柯在这方面比丁托列多(Tintoretto)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在托利多(Toledo)这个偏远的西班牙镇上,他的极端技法却大受欢迎,到他画室订画的人群络绎不绝,导致他不得不雇用大批助手去应付繁忙的业务。葛雷柯的作品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是:当时的西班牙正处于“反宗教改革”的狂潮中,对宗教有着超乎想像的热情。葛雷柯的作品,洋溢着神秘而强烈的宗教情感,真实切合了当时的形势。

葛雷柯的故乡克里特岛的堪底亚巿(Candia)保存了纯粹的拜占庭美术文化。相传他曾在圣凯瑟琳修院接受教育,日后除了从事绘制修院的圣像画外,也兼习拜占庭神学,使他的画作在威尼斯、佛罗伦斯和西恩那的传统上又加上了拜占庭的色彩。


《西奈山》Mount Sinai,1565-1568;木板蛋彩, 37 x 23,8 cm,Galleria Estense, Modena

或许是内在心灵具备的宗教虔诚,使他笔下的人物造形,始终散放出一份火焰般热情奔放的特质。葛雷柯在十八岁时已经是一位前途看好的画家,可惜他早期的画作几乎都没有留传下来;目前被认为最早的作品可能是1565至1568年之间所作的《西奈山》,即是以西奈山上的修道院圣地为主题。从这幅最初的代表作中可窥知葛雷柯深受东方“神秘主义”的感染。对“神秘主义”的倾向,贯彻了他一生的行事风格,也影响了他的绘画特质。一些在意大利时代著名轶事,也可以印证他在创作上的“冥思性格”:有一次他的挚友克娄维欧(Clovio)来访,看见葛雷柯坐在帘幕低垂的阴暗房间里,一动也不动,克娄维欧说:“他并没有睡着,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我邀他出去散散步,葛雷柯拒绝说:‘阳光会扰乱我内心的光。’”这件轶事充分道出葛雷柯孤僻嫉俗的个性,选择离群索居,经由冥思默想将情感表达于创作上的“新柏拉图主义”倾向。

一个画家艺术生命的形成,往往不能忽视画家的生长环境与历史背景。葛雷柯被称为中世纪以后出世‘最伟大’的“神秘主义”画家。欲探究葛雷柯的艺术特质,除了他本身如深渊般内向激烈的个性、出生于希腊的克里特岛,至意大利研习与居留在西班牙的特殊经历外,也必须考虑他身处的十六世纪后半期,是欧洲文明遭遇精神危机的时代,当时的艺术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又受到希腊神话与东方文化所影响,有导向神秘化的趋势,而深具宗教热情的葛雷柯,在罗马画坛自然会感到一种东西方创作意识的隔阂、渴望破茧而出与捍卫宗教正统的冲动。

葛雷柯到西班牙的动机至今仍成为美术史上的谜,葛雷柯于1576年离开意大利到西班牙的种种理由,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葛雷柯的艺术风格来看,与他的老师提香有所差异,他到西班牙Toledo的1576年,也恰好是提香死于黑死病的那一年。葛雷柯曾站在西斯汀教堂里,详视着米开朗基罗的杰作说:“假如是我,不但毋须裸露,而且还会画得比他更好”。当时米开朗基罗已于前几年去世,但他的作品仍旧被奉为神圣的典范,几任教宗曾要求米开朗基罗将《最后的审判》壁画中的某些裸体人物画上衣服,这个请求在当时曾引起争论。对此葛雷柯也出言不逊地说:“《最后的审判》毁掉让他重画,必能画出更端正无邪的画。”画家委拉斯盖兹(Diego Velazquez,1599~1660)的岳父Francisco Pacheco (1564-1654)访问托利多(Toledo)时,葛雷柯在谈话中向他苛刻批评:“米开朗基罗不懂绘画的技法”。事实上,葛雷柯在罗马时,也对米开朗基罗的画风进行了一番悉心研究。他推崇米开朗基罗是伟大的雕塑家,却不是伟大的画家,就像米开朗基罗批评达文西不懂雕塑一样。究竟是艺术创作上的疏离、黑死病、提香的死使葛雷柯离开意大利;还是他对米开朗基罗的狂妄非议引起反感,触犯了意大利在宗教艺术正统地位上的坚持而遭到当政者放逐,则不得而知。另有一种说法是:他奉命前往交涉威尼斯与西班牙之间的贸易及政治。

葛雷柯不但以自己的技术自豪,他的豪语也说明了他的宗教理念与抱负。葛雷柯对意大利“自然主义”的强烈批评,显示出他的“神秘主义”的倾向与“文艺复兴”时期极力振兴古罗马时代在人物裸体的健美写实风格,的确存在着巨大又无法妥协的鸿沟。葛雷柯揉合各家之长,形成自己极端个人化的“矫饰主义”风格,他笔下绝无丰姿饱满、筋肉结实的米开朗基罗式人物,而是忘形地充满热情幻想的风格,这种风格随着时间更趋明显,常常反复地表现在同一主题之上。他用色沈郁悲壮,有着风云腾涌般狂飙的背景,笔触硬直,角度锐利,充满哲学家式的内省特质,常用蓝色、黄色、鲜绿和生动的粉紫色作强烈对比,呈现空间压缩下的紧张感,画中的人物肢体刻意拉长,或许是感慨西班牙日益衰颓的国势,画中的景物总有一种如烟雾般向上超拔漂浮与扑朔迷离的现象。(基督教的仪式中,教士常以甩摆手中的香炉,制造教堂中烟雾弥漫,氤氲缥缈的气氛,来呈现“神人交感融合”的境界,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葛雷柯的画作,总是给人一种迷幻般的飘腾感),也有人说这是因为葛雷柯遭“乱视”困扰下的结果,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与特殊的神圣感。

十六世纪的西班牙绘画,是以风行于欧洲的裸体为主题,希腊罗马的神话几乎从未被采用,由于西班牙是反宗教革命的地区,传统天主教的题材虽然居于主流的地位,但在技法上,西班牙的绘画特征,仍是宗教艺术与写实主义的结合,直到葛雷柯的到来才出现改变。

葛雷柯的绘画中,精神性的宗教情感往往远超过理性的空间铺陈,色彩凝重严肃,人物也不失高贵。然而不可否认的,其造形形式上的变形与夸张,以及放任情感的用笔用色,不仅将矫饰风格推向高峰,同时也为后世艺术的变异埋下了伏笔。二十世纪的表现主义者能在其中找到依据,毕卡索等人也将之推崇为‘第一位现代派画家’。这恐怕不是葛雷柯本人能够想见的。@*

(注1)西班牙是十六世纪欧洲的领导力量,其领土自本国延伸至大西洋彼岸的中南美洲(包括今墨西哥、秘鲁与加勒比海一带),1571年西班牙在勒旁多(Lepanto)战役消灭了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的舰队,为基督教世界赢得了重大胜利,从此更强化了西班牙教会与政府扫灭异教势力,推动宗教净化,实施“反宗教改革”运动(1570-1573A.D,严格审查艺术作品,涤除与肃清艺术创作中造成堕落的感官成分)的决心。天主教中的神秘主义者几乎都是西班牙人如:阿维拉的圣泰瑞莎(St Teresa of Avila)、圣十字架约翰(St John of Cross)与著名的耶稣会创办人罗耀拉(Ignacio de Loyola)等。

(注2)“神秘主义”一词源自希腊文mysterion,词根Muein,拉丁文mysterium,英文是mysticism,意思为引导、介绍入会、秘密、放弃肉体感觉,代以超验的启示等。“神秘”并不是单纯的认识,它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个体的,也是内省的,难以用言辞表达,超出概念表述的领域,所以往往借助“类比”和“隐喻”来意会。“神秘主义”关注“超感觉”的世界,追求个人与神合一的直接感受,所以,也成为宗教现象的主要内涵。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乔治.瓦萨利(Vasari)在其《艺术家列传》一书中表示:“‘风格主义’者以他们自己的理念、敏锐和角度来追求极致纯粹的“美的典范”,而不再满足于前人只专注于模仿不完美的现实世界。”只是“矫饰主义”种种隐晦的表现手法(神话的、象征的、寓言式的),往往制造了与观画者之间距离。十七世纪的理论家贝洛里(Bellori)在其《画家的生命》一书中则抨击“矫饰主义”为“以矫饰,而非真实为基础的狂想”,因而失去了与大自然和群众生命的真实接触,所以他们所谓的“风格”就容易被视为矫揉造作,难免遭人诟病与嫌恶。
  • 彭托莫来自佛罗伦斯卡路契家族,其父也是画家,曾在吉兰达忧门下学艺。由于一家定居在佛罗伦斯西郊的古老城镇Pontormo,所以世人以地名称之。彭托莫为家中长子,年幼时父亲、母亲和祖父相继过世,由祖母教养。祖母过世后,他带着胞妹搬到佛罗伦斯,然而最后妹妹也于1517年死去。这些成长过程中的阴影可能造成他日后的孤僻性格。
  • 柯列乔﹝Antonio Correggio,或译为柯雷吉欧,本名Antonio Allegri,1489 ~ 1534年﹞,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Parma﹞51公里外的柯列乔镇﹝Correggio﹞,因此便以出生地为名。柯列乔的艺术学养早年受叔父Lorenzo和家乡一些画家的启蒙,后来拜访曼都瓦时,受到其宫廷文化和曼帖那的影响;而其成熟作品中,富于渐层变化的光影和用色,以及人物的甜美形象,也能找到达芬奇、吉奥乔尼和拉斐尔的影子;某些作品的人体表现又令人想到米开兰基罗。他承袭并综合了文艺复兴盛期各家的娴熟技法,在空间和动感的表现上又有所突破,有人将之归类为矫饰主义画家,也有认为他是巴洛可艺术的先驱。
  • 帕米贾尼诺原名Francesco Mazzola,因出生于帕尔马,人称为‘帕米贾尼诺’,意为‘帕尔马男孩’。父亲Filippo Mazzola也是画家,在他两岁时死于瘟疫。所以帕米贾尼诺自幼由同是画家的两位叔父Michele和Pier Ilario抚养长大,并随其步入艺术生涯。12岁时Francesco就曾经帮助完成了叔父承接的圣乔凡尼福音教堂的装饰,是意大利地区相当早熟且以笔触纤细优美着称的画家。早年推崇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与拉斐尔(Raphael),画风也受到柯列乔(Correggio)的影响。
  • 1531帕米贾尼诺从波隆纳回到帕尔马,接了一项Sta Maria della Steccata的壁画,却没有依约完成,结果进了监狱。据瓦萨利说,这是因为他迷上了《炼金术》的关系﹕‘他满脑子的炼金术……从一个敏感娴雅的人,变成一个满面风霜,邋遢不修边幅的野蛮人……’也有人认为帕米贾尼诺是基于科学兴趣而研究蚀刻铜版画,因而进入《炼金术》领域。帕米贾尼诺是继杜勒(Albrecht Durer,1471~1528)之后,同时创作“蚀刻版画”(注2)与“油画”(注3)的早期画家之一,他使用“蚀刻法”制作的艺术品也被广泛地复制为“版画”或“明暗木版画”(Chiaroscuro Woodcuts)。晚年的帕米贾尼诺有一种远离世俗,追求自我放逐的倾向,向往着灵修归隐的生活。晚期作品如《长颈圣母》(Madonna with the Long Neck)便充满了这类神秘的寓意。
  • 布隆吉诺是佛罗伦斯画家,诞生于一个屠户家庭,出身卑微,他是彭托莫(Pontormo)的弟子,受到彭托莫启蒙且师生情谊深厚,彭托莫是“矫饰主义”的先驱,而布隆季诺则是“矫饰主义”的发扬者,也是第二代“矫饰主义”的著名人物兼诗人。此外布隆季诺效法米开朗基罗的前缩技法,却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强烈风格。作品以绘制肖像为主,宗教画数量不多,师承彭托莫的神韵与品味,但笔触细腻精致,结构性强,偏爱冷色调,明晰简洁带着光泽具侵略性的色彩与锐利的轮廓线条,具有一种神奇的犀利感。他的笔下的人物大都极其冷峻,专注地追求一种超越时间与人性的典雅与拘谨,不带一丝感情,坚实严肃,表现出高不可攀的傲慢形象,这种疏离的气氛与文艺复兴盛期人物形象的亲和力,形成强烈的对比。整体画风充满谜样的色彩也和他的老师彭托莫那种强烈的感性大异其趣,也因此在佛罗伦斯的贵族圈广受好评,甚至担任托斯卡尼大公,美迪奇家族科西莫一世(Cosimo I de' Medici)的御用画师。
  • 布隆吉诺是佛罗伦斯画家,诞生于一个屠户家庭,出身卑微,他是彭托莫(Pontormo)的弟子,受到彭托莫启蒙且师生情谊深厚,彭托莫是“矫饰主义”的先驱,而布隆吉诺则是“矫饰主义”的发扬者,也是第二代“矫饰主义”的著名人物兼诗人。此外布隆吉诺效法米开朗基罗的“前缩技法”却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强烈风格。作品以绘制肖像为主,宗教画数量不多,师承彭托莫的神韵与品味,但笔触细腻精致,结构性强,偏爱冷色调,明晰简洁带着光泽具侵略性的色彩与锐利的轮廓线条,具有一种神奇的犀利感。他的笔下的人物大都极其冷峻,专注地追求一种超越时间与人性的典雅与拘谨,不带一丝感情,坚实严肃,表现出高不可攀的傲慢形象,这种疏离的气氛与文艺复兴盛期人物形象的亲和力,形成强烈的对比。整体画风充满谜样的色彩也和他的老师彭托莫那种强烈的感性大异其趣,也因此在佛罗伦斯的贵族圈广受好评,甚至担任托斯卡尼大公,美迪奇家族科西莫一世
  • 丁托列多的原名叫雅各.罗布斯迪(Jacopo Robusti),出生在威尼斯,因为父亲开染坊为业,人们就叫他“丁托列多”(Tintoretto),即“小染匠”之意。丁托列多从小喜爱绘画,常常在染坊的墙上、地上乱涂,于是他的父亲将他送到提香(Titian)的画室去学艺。提香是当时“威尼斯画派”最杰出的画家,可是丁托列多作画时常有自己的主张,常常不遵守老师的指导,因此不受提香的喜爱,甚至将他赶出画室。丁托列多并未因此气馁,反而努力鞭策自己,立志要将“提香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的形体”结合起来。后来,他果然创立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使作品兼有两位大师的特长(注1)。
  • 丁托列多的原名叫雅各.罗布斯迪(Jacopo Robusti),出生在威尼斯,因为父亲开染坊为业,人们就叫他“丁托列多”(Tintoretto),即“小染匠”之意。丁托列多从小喜爱绘画,常常在染坊的墙上、地上乱涂,于是他的父亲将他送到提香(Titian)的画室去学艺。提香是当时“威尼斯画派”最杰出的画家,可是丁托列多作画时常有自己的主张,常常不遵守老师的指导,因此不受提香的喜爱,甚至将他赶出画室。丁托列多并未因此气馁,反而努力鞭策自己,立志要将“提香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的形体”结合起来。后来,他果然创立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使作品兼有两位大师的特长。
  • 丁托列多的绘画总是充满动态而且富有戏剧性,尤其在描绘宗教主题时,表现的震撼力更为强烈,这种风格的形成固然与丁托列多在反宗教改革环境中成长,培养了一颗炽热的虔诚之心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威尼斯在十六世纪下半叶时期的动荡不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