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萱草”是中国的母亲花?
五月母亲节迎来了康乃馨花季,多数国家都把康乃馨作为母亲节的代表花卉,用来表示对母亲的敬爱与怀念。其实,中国古代早有代表母亲的花——萱草,象征东方女性温柔、含蓄、朴实、坚忍、牺牲奉献的精神,在恬淡中散发出母爱的光辉。
那么,为什么“萱草”是中国的母亲花?
萱草,俗称为黄花、黄花菜、金针、金针花、金针菜、宜男草等。萱草的花形似百合,橘红色或黄红色,无香气,花未全开时,可采做菜食用,根可入药,若开花则供观赏。
据《说文‧艸部》中载︰“萱,令人忘忧草也。或从宣。”萱,古同“萱”字。古人认为以此草嫩苗为蔬,食之令人昏然如醉,可以使人忘忧,所以又称为忘忧草、忘忧物。另《太平御览‧卷九九六》引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曰:“萱草,一名紫萱,又呼曰忘忧草,吴中书生呼为疗愁花。”
萱草在古代又称为谖草,谖就是忘记的意思。在《诗经‧卫风‧伯兮》上云:“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据《释文》曰︰“谖,本又作萱。”之后,“树萱”成为消忧之词。如李白《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托阴当树李,忘忧当树萱。”
北堂,指古代居室东房的后部,是主妇盥洗的地方,如《仪礼‧士昏礼》:“妇洗在北堂。”郑玄‧注:“北堂,房中半以北。”故北堂借指母亲。后来,就用“萱堂”来指母亲的居室,喻指母亲。〈伯兮〉这首诗是描述妇女思念远征的丈夫,希望找到忘忧的萱草,种在北堂上,以解自己的忧思之情。
相传隋末时,唐太宗李世民与父亲李渊南北征战,他的母亲因思念儿子而病倒。当时,大夫就用具有明目安神效果的萱草,煎煮给李母服用,并在北堂种植萱草,以解其忧思。
后来,游子要远行时,会在北堂种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记烦忧。因此,“北堂树萱”可以令人忘忧,引申为母子之情。如唐朝诗人孟郊《游子》诗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诗中以景喻情,深刻的流露出母子间含蓄的情感,令人为之动容。于是,萱草遂成为中国的母亲花。@*#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