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古称豫州,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因它居天下之中, 易守难攻,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起,历史上先后有13个朝代在洛阳建都,历时15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在隋唐盛世,洛阳人口有百万之众,繁荣一时。
悠久的历史留给洛阳光彩夺目的文化遗产,使其有着深厚的古文化底蕴。以“河图洛书”代表的河洛文化被奉为“人文之祖”。古代科技、教育、文学、历史等众多瞩目的成就,都是在洛阳取得的,如地动仪、浑天仪、候风仪发明于洛阳;《道德经》、《汉书》、《资治通鉴》在洛阳修撰,魏晋文学在洛阳兴盛。
因此,洛阳城拥有大量的都城遗址、寺庙、石窟、墓葬碑碣等历史古迹,其中沿洛河排列的夏、商、周、汉魏、隋唐五大都城遗址举世罕见,被誉为“五都荟洛”;龙门石窟是历史上三大石刻艺术之一;白马寺是佛教传人中国后官方兴建的第一座寺院。
古代王陵汇集之地
历史上先后有13个朝代在洛阳建都,他们在洛阳留下众多的古代陵墓,其中具有两千多年的汉光武帝陵独具风采。
汉光武帝陵,俗称汉陵,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陵墓,位于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南依邙山,北临黄河,近山傍水,蓊蔚肃穆。陵墓分陵园、光武祠两部分,最为独特的是园内有隋唐时种植的一千四百多株古柏,使得整个陵园郁郁苍苍,肃穆壮观,每当清明时分,晨光初现,古柏枝间轻烟缭绕,状若浮云,称“汉陵晓烟”景观。
此外,东周王陵,苏秦墓,东汉三皇陵,魏文帝首阳陵,西晋皇陵,唐僧墓等古代陵墓皆分散在洛阳城乡各处。
四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
龙门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处的伊水河畔。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状若门阙,因而古称“伊阙”。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后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现存伊河两岸山崖峭壁间的两千余座窟龛和十万余尊造像,多数为北魏和盛唐两个时期的雕刻作品。
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是奉先寺,中间那尊巨大的卢舍那佛像,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宾阳洞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历时24年,洞内有11尊大佛像。
“释源祖庭”白马寺
白马寺坐落于洛阳市东十二公里处,北依邙山,南望洛水。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东土后,由官方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释源”、“祖庭”之称。
当年天竺高僧摄摩腾与竺法兰以白马驮佛经、佛像来洛阳,白马寺因而得名。寺内绿树红墙,梵殿宝塔,松柏凝翠,十分肃穆幽静。 明代重建的大佛殿为寺内主殿,供释迦牟尼佛像,为 明代泥塑,佛像左侧坐文殊菩萨,站者为迦叶,右侧坐普贤菩萨,站者为阿难。
洛阳牡丹甲天下
洛阳牡丹,始植于隋,兴于唐,至宋代甲于天下,迄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洛阳园囿,数以百计,或凤阁龙楼,上连霄汉;或剔透玲珑,吒紫嫣红。洛阳牡丹花朵硕大,花容端庄,且品种繁多,可谓天生丽质、雍容华贵。宋代诗人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一文中写道:“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宋代邵雍诗云:“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开花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可见自古洛阳人有喜爱花卉的习俗,每年谷雨前后,洛阳城是“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花海人潮,流光溢彩,万人空巷,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