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道”产生宇宙,“道”产生天地,“道”是万有的本源,是万因之因。中华传统文化是神传给人的,是以道成之,以道为根本的。古之圣贤秉承天命而来世间化育万民,使人们重德向道。
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包括正统信仰、道德理念、价值取向、礼仪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诸多层面,其意识形态根植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学说,其内涵博大精深。本文试从天人合一、中和之美和人生价值取向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化的来历和起源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书》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地文、人文,这是传统中颇具份量的概念,天、地、人被称之为三才。
关于天象,《黄帝书》开篇首句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意为能将天文所呈之象明辨清楚,而规范社会道德、个人行为与之相合,已经尽善尽美了,即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乃“道之显者谓之文”、“化,教行也”(《说文》),即是以人教化,以伦理教化,“顺天呈象”而化育天下,这也是文化的来历。
这里“人文”一词与“天文”对举而出现,指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则,人间世界的条理和规范,都要遵循天道的规律、宇宙的法则。历史上那些道德高尚的圣贤君子,感悟和实践真理的修炼人,无不顺天意而行,修身证道,善化苍生。
据文献记载,如伏羲演八卦;神农尝百草;尧、舜、禹以德治世、率民事天;文王预测如神;老子继承了上古文化;记述天地、阴阳、宇宙、社会和人生规律的《易经》问世;孔子继承了治世安邦的儒家文化,释迦牟尼佛教的传入等。儒、释、道信仰给中国人建立了一套非常稳定的道德体系,这套道德体系是社会赖以存在、安定和和谐的基础。
二、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价值
儒释道三教的义理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仅对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作用,而且我们民族的共同信念与气节,都是由这里产生的。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色是敬天敬神、重礼知义、崇德报恩等,道家讲“真”,佛家讲“善”,儒家讲“仁义礼智信”等,其中充满对宇宙真理、人生真谛的探求和感悟,回答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生是否有更崇高的意义,永恒的价值,应当怎么做人,升华道德境界,以至达到佛道神的标准等问题,给人以心灵的指向。
从特定意义上说,我国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就是一部气节与信念写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义列传。传统文化的道德观,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与心灵向上的依附,它为后人蕴蓄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而且直接促成我国传统的文学、音乐、绘画、书法等,各种艺术的生发勃兴与境界提升,其深刻的内涵需要人们在正信中、道德境界的升华中,一步步地感知和体认。
道德信仰的力量,能让世间无纷争,只有深沉的平和。在面对纷乱的世事或困境中,能使人拥有心灵的一方净土,能让他们保持心灵的平静;在利益和道德的分歧前,他们还有一个道德的底限。因此,他们不会迷失自我,任何时候绝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和良心,永不堕落,永远能看见希望。
如果能顺应天理,至作圣作贤、成仙成佛、证悟大道、济世度人、立极万世等都是。失去了道德文明,虚妄邪僻则会乘虚而至,使人走上邪路。
三、传统文化的特质
中华泱泱五千年文化,历经人类整个文明史,表现出极大的融合力与生命力。其巨大的包容性,体现在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上,以开放的姿态、博大的胸怀,形成了“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特有气质和传统,“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其蕴涵的厚德载物的精神与“和”的哲理,充份体现在道家的“无为”思想、儒家的“仁义”思想和佛家的“慈悲”精神之中。如老子所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也正所谓“不拒抔土,乃成高山;不捐细流,方为大海。”具有无所不包的融合性与无所不至的渗透性,生生不息。
如中华历史上最强盛的大唐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开明,在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空前繁盛的景象,这和大唐文化包容一切的气度是分不开的,儒、释、道发展和弘扬达到鼎盛时期,使社会维持较高的道德水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并影响着东方各国及其它国家。
--转载自明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