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芭蕾舞和中国古典舞的不同
由于民族性和传统文化特质的不同,使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在舞蹈语言、韵律等方面表现有所不同。
(1)脚位与手位的不同
芭蕾舞的造型特点是以开、绷、直,所有脚位和手位都以“外开”(外旋)为根基。中国古典舞的脚位和手位都是以“开”、“关”为基础的。例如:“云肩转腰”的动作,脚与手位的变化是以开关结合、开关交替的,有外旋也有内旋。
(2)脊椎应用的不同
芭蕾舞在应用脊椎时,一般以屈伸为主,并常常以“伸”形成固定轴,因而人体的后背直立能力及旋转的垂直感非常突出。中国古典舞在应用脊椎时,常常不仅有屈又有伸,而且还要有回旋和侧旋。如含、腆、冲、靠是脊椎的伸屈,而拧倾就需要回旋;卧云除回旋外,还需要侧回旋。
(3)动作上的不同
芭蕾舞的舞姿、旋转、弹跳大都在额状面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和塑造形象。因此,动作长而舒展,延伸感强。中国古典舞的舞姿、旋转、特技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和塑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速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
(4)韵律线条的不同
芭蕾舞的韵律线条清晰、单纯,其表现力只要在下身以及上、下身的配合上。中国古典舞韵律的线条复杂、曲折,其表现力主要在上身以及上、下身的配合上。
总体来说,中国古典舞的脚位、手位、舞姿、韵律和芭蕾舞虽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它们之间的不同点。中国古典舞“拧、倾、圆、曲”的体态美,与芭蕾舞的“开、绷、直、立”形成鲜明的对照。中国古典舞崇尚韵味与意境,讲求连贯流动、含蓄委婉的线性美;而芭蕾舞如雕塑般的表演造型,给人强烈直接的印象,是一种对点的欣赏。
三、中国舞需要表演者具有的特殊能力
中国舞的舞姿复杂,技术难度高且运动幅度大。因此,需要表演者关节韧带和肌肉柔韧性强。中国舞的舞姿有开又有关(开、关指外旋和内旋)。足的应用除了勾、绷、开、关之外,还有内翻和外翻。关节需具备多种能力,使关节的屈伸、外旋、内旋、外展,与内收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作为一个中国舞的舞蹈演员,需要有较全面的软开度能力。
舞姿与身法是中国舞的精髓。舞姿是造型,身法是韵律,它们之间的变换可以构成千姿百态,舞姿的子午相立体造型,是由拧倾、屈伸、俯仰、纵横等形状所构成的,它呈现出拧倾中的宛转与修长,屈伸中的收与放,俯仰、纵横的交融与变化。这个变化决定着舞姿的幅度、速度、平稳度,这“三度”又需要人体中段的高度柔韧与力量为基础。
至于连接舞姿的身法,更是以腰为轴心而发力带动全身。无论是提、沉、冲、靠,或是平圆、立圆、八字圆以及拧、倾屈……,关键都在腰的应用。所以,腰部的应用能力和脊椎的屈伸、回旋与侧旋,是完成舞姿和身法的关键。
中国舞的舞姿和身法都离不开圆的规律。足要在踝关节处作勾、撇、绷;小腿要在膝关节处作跨、蹁;大腿在髋关节处作环动;手在腕关节处作上盘、下盘;前臂要在肘关节处作晃手;上臂要在肩关节处作摇臂;腰、胸、颈要回旋……,都围绕在一个“圆”字。
表演中国舞还需要爆发力强的跳、转、翻技术的能力。例如:许多弹跳必须借用爆发力强的快速腾空方法去赢得空间,完成各类空中技术,达到古典技术美的程度。中国舞的旋转因所用重心不同,形式也不同。如平旋类属于直立重心,拧倾类属于螺旋重心,而俯旋和仰旋则属于平衡重心。而“以腰为轴,以臂为轮”的翻转,又是中国舞的特殊技巧。
总括起来,中国舞表演者需具有的特殊能力,可分为如下五个方面,关节柔韧的幅度、舞姿身法的回旋与环旋、跳的爆发力、转中的三种不同的舞姿的重心、翻中的水平线。
中国舞蹈的审美原则,是几千年中华神传文化的精髓和延续。这些原则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百戏”中,甚至在商周祭祀舞中,都融合著华夏文化雍容大度、礼乐一体、圆润含蓄、优美清丽的古典文化特征。
随着时代演进,现代人沉浸于光鲜绚丽的科技文明,物欲空虚了心灵,而拥有五千年历史背景、蕴藏着高度精神内涵的中国舞蹈,势将缓缓滋润日渐空乏的人心,引领现代人从新走入真正属于人类的美学艺术。
--转载自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