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知名雕塑家李良仁的艺术作品,在台湾公共装置艺术领域,颇负盛名。1995年台北市立美术馆的“天空—一九九五”,1998年嘉义布袋镇的地标“千禧布袋”、新竹国泰建设荷兰村的“彩色花园”,2000年与2004年担任“总统就职晚会”的艺术指导,2005年台北华山“天赐良鸡”,都是李良仁杰出的代表作。
鲜为人知的“福尔摩沙”作品
听说,李良仁有一件雕塑作品,却是鲜为人知,见过的人更是屈指可数。当我决定采访李良仁时,我向李良仁询问这件雕塑品的下落,李良仁的答复甚妙:“它还在我家的仓库里,但是我得翻箱倒箧把它找出来才行。”这件雕塑作品的名称是“福尔摩沙(Formosa)”。
“福尔摩沙”,一件只有20多公分的铜雕塑品,共分为四个部分,每个角度都对折成90度但又切割,不管观看者从正面或反面来看,都可以看到“福尔摩沙”。 这件作品是李良仁在1993年到1995年间所做的。他的创作理念是,台湾过去数百年来,不断受到外来政权的统治,“福尔摩沙”是被分割的。但是他又想把代表台湾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出来,因此做成四个部分。
原本他以石膏铸成,后来改用铜铸。不过,这件作品至今尚未完成。因为当初创作时,李良仁用铜把它灌成实心,之后再亲自以手工方式,拿挫刀去磨角度。挫磨的 过程中,李良仁的手都磨到起水泡。原本他还想一系列做个两、三件,但技术上实在太难焊接了,甚至铜板焊接后也变了形,李良仁不得不暂时放弃。
李良仁坦白道出他的梦想:“我希望将来有一天,能把这件作品放大至7、8米高,让人们能在里面穿梭,并在铜铸的‘福尔摩沙’上面刻字。”他强调,把原寸20多公分的作品,放大到7、8米后,原有的困难就都能克服了。
“千禧布袋”成为故乡的地标
1999年,李良仁创作的“千禧布袋”,高高地矗立在嘉义县布袋镇的海边,成为布袋镇的地标。这是他设计了两个月才完成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高度6.7米,基座长度4.8米、宽度两米。李良仁特别选用耐酸碱的进口铜板为素材,一来可以承受布袋的海风吹蚀,二来可以鼓励游客尽情触摸。李良仁认为:“艺术作品就是要走入人的生活,让人跟作品有互动。”
嘉义布袋是李良仁的故乡,这里有他成长回忆的点点滴滴。小时候,家里向台盐租了一块地。这块地在海边的盐分地带,又常有天灾,不利耕作,因此被辟为鱼塭。这口鱼塭要养活祖母、父母亲与五个子女,共一家8口人,生活上很艰困。李良仁是家中的长子,对这些经济上的压力,感受特别深刻。
李良仁的印象中,光是与天灾搏斗的经验就有好几次。有一次,家里有一小块地,地上种红甘蔗,打算等收成时要卖人,以换取生活所需的金钱。然而,台风一扫, 心血全无。另一次,台风来袭,鱼塭面临涨潮的困境,李良仁站在牛车可行走的堤防上,眼看着鱼儿往外流,想下去救又怕危险,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鱼儿流走、海 水倒灌的事实发生。还有一次,家里改养虾,结果遇到寒流,又是血本无归。“我们家如果收成好,就赶快还债!”
李良仁成长的环境里,常常要与天灾搏斗,他觉得“跟老天爷要一口饭吃”的感受很强烈,他自然而然养成个性强悍、不服输的精神,以及草根般的韧性。
带狗和武士刀到草寮顾鱼塭
“因为生活不易,人民就容易结草为寇。在我们的庄头,我就常看见大人好斗、耍流氓、带武士刀彼此追杀的场面。我国中一、二年级时,甚至要带着小狗和武士刀,到草寮去顾鱼塭。”
李良仁从小在海边玩泥巴长大,但是生活的贫困如何让他摸索到艺术创作之路?他在国中与高中时代,都曾遇到对他影响很深的老师,开启了他的学习视野。李良仁 国中的国文老师谢英杰,不断鼓励他多读书、多读文学作品,还把自己的藏书借给李良仁带回家读。李良仁很自豪地说:“我在国中的时候,就把当时柏杨、李敖的作品都看光了,我的国文程度都比得上高中生了。”
联考5次,才进了艺专雕塑科
读国中时,有一次有个老师问他:“笼子里有3只鸡,它们共有几只脚?”李良仁回答他:“7只脚。”老师坚持说他错,他告诉老师:“我的确在市场上看过3只脚的鸡。”老师却是责怪李良仁喜爱争辩。也因为李良仁不服输的个性,在国二升国三的时候,他提了问题,问倒了一个老师,结果学校就将他转班,从中段班转到后段班。
幸好,李良仁读高中时又遇到一个良师,教美术的吴梅岭老师,鼓励他画画,才又让他投入艺术学习之路。然而,李良仁的个性不改,曾经为了国文课本里,诸葛亮《出师表》中“不毛之地”的解释,与老师理论。李良仁还拿出萨孟武教授写的考据给老师参考。
从国中到高中,在不少老师眼中,李良仁是令学校和老师们头痛的“问题学生”。高中毕业后,李良仁曾经对自己暗许一个目标:“不做艺术家,就做流氓。”不过,他没有做流氓,自己一个人离乡背井上台北后,却很努力地与大学、专科等联考“搏斗”,总共考了5次联考才成功。他终于考进了国立艺专(现为国立艺术大学)雕塑科。
在艺专念书时,有一次,李良仁在海报上,画了一个红太阳。他因此被教官找去问话。这件事对他影响很深,在学期间,他雕塑创作的风格,常常传达一个讯息,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无法交心”。
残破哀伤女体 表现台湾妇女韧性
谈到雕塑学习过程,李良仁坦承,在学校里,先后用过石头、铁片、石膏等素材,也铸过铜,但因为自己是穷学生,没钱买铜,只好用便宜的塑胶FRP(即玻璃纤维)来代替。读书时,为了赚自己的费用,更是利用课余时间,到雕塑工厂去打工。
雕塑过程中,李良仁曾因磨铜屑,致使铜屑喷到或刺进皮肤、眼睛里去。此外,在黏接雕塑品时所使用的硬化剂(硝酸铜),也对人体皮肤的伤害很直接。再者,李良仁也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工作上必须、但价格昂贵的“防毒面具”来自我保护。
李良仁雕塑创作一路走来,几乎可用“遍体鳞伤”来形容。而且遍体鳞伤的,还不只是身体而已。他的雕塑成品,多半呈现残破、哀伤的女体,因为他企图以台湾历史的观点,突显台湾岛民的强悍个性,在心灵与意志受到摧残后,展现出强韧的生命力。而选择以女体为素材,因为李良仁觉得,台湾妇女在父权阴影下备受压抑, 她们所表现出来的韧性和内敛,与台湾历史的奋斗精神相似。
然而,展览会上,这样的成品几乎得不到鉴赏家的青睐,他的作品没人要买。
“大家都想买好看的、完整的雕塑品,也认为那样才有价值。”李良仁相当感慨,觉得自己花很多心血、凭主观意念创作,一般人却不识货。作品找不到买主、卖不出去的感受,也让李良仁心头滴血。最后还得靠朋友伸出援手,才能度过生活的困境。
背着女友大老远跑去听演讲
李良仁的朋友中,包括了一位相伴一生的配偶官月淑。官月淑和李良仁同是国立艺专的同学,又同是嘉义同乡。官月淑念的是美术科,现在是知名的儿童插画家。
李良仁强调,他在艺术创作时,不像一般人先从“美术史”开始读,而是先读“历史”。“我觉得这样做出来的作品,才会有宏观的视野。”李良仁从小就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加上自己亲身经历的环境,使他对党外民主运动相当关心。
李良仁记得,尤清第一次参选台北县长时,他邀当时的女友官月淑去听演讲。官月淑那时候脚严重扭伤,没办法走路,但还是陪着他去。他们两人,骑着一部老爷机车,从松山一路骑到中和、南势角的某个演讲会场。当机车停在会场门口时,他们才发现,还必须走一大段路,才能听得到演讲。“我们下车后,我把她背在我的背上一直走,走到演讲台下去听演讲。当时,还有人因而让座给她。”
幸亏老婆支持 否则市场卖菜
李良仁也曾在私立学校谋个教职维生。后来,李良仁的作品先后在世界各地展出,从德国、韩国、新加坡、奥地利,到香港,也屡获大奖,但仍改变不了“作品卖不出去”的事实。那时候,弟弟妹妹陆续从南部北上,他又要教书、又要创作、又要养家,负担很大。
有一次展览完毕,他甚至兴起一个念头:“把教职工作辞掉,干脆在自家楼下的市场卖菜。”因为他看到国小毕业的菜贩,光靠卖菜,房子都赚了一、两栋。幸好他的太太官月淑,当时任职于《汉声》杂志的美术编辑,坚持扛起经济重担,让他无后顾之忧地持续创作,造就了日后的雕塑大师李良仁。
失败99次 成功地站起来一次
1994年,陈水扁当上台北市长,李良仁带有浓厚本土色彩的艺术创作,得到展示的空间。他的作品“天空—一九九五”,在台北市立美术馆中庭展出。“天空”的创作理念,来自“民俗风筝”的飞翔,加上台湾寺庙的“符画与书法”,透过民间传统竹制材料,以及民间艺术的强烈色彩,构成作品的创作元素。
当时,李良仁从事雕塑工作已经10多年了,他表示:“这件作品,打破传统的雕塑方式,以三度空间的立体构成,运用现代装置艺术的做法,结合美术馆场景、空间 及灯光效果,营造佳节庆典的欢乐气氛。”他很欣慰,他终于能在这个展示中,把台湾传统的、本土的养分,转化成现代的艺术创作。这件艺术品可说是他艺术创作 风格的转捩点,因为“天空”的完成,让李良仁把过去被积压已久的能量释放出来。
随后,李良仁与弟弟李永丰(纸风车文教基金会执行长)合作,开始涉入剧场装置领域,李良仁的作品因而加入更多与人互动的元素。对于近年来的成功,李良仁再 三强调:“现在,你看到我成功地站起来一次,之前,我可是失败跌倒了99次。和孙中山革命失败12次比起来,我比他更伟大。”
李良仁热爱创作、热爱乡土,他非常期待将来有一天,放在他家仓库长达数年之久的“福尔摩沙”,有机会把原件放大,做成高达3、4层楼的景观雕塑,让台湾人民,能亲手触摸这件深具意义的艺术作品。@
(本文转载自邱斐显部落格“台湾艺术花园”//www.wretch.cc/blog/phesha0822)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