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是根植于道德和修身的。
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里仁第四》)儒家弟子,首先就要按照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第七》)当师父的,看到弟子们总是喜欢舍本逐末、浮游于表面的时候,都是十分忧心的。
我的理解,修德就是修炼。那么孔子这里说的德是怎么回事呢?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第六》)按照中庸的做人标准来要求自己,就可以达到有德了。孔子还说了:“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礼记.中庸》也就是说,要达到有德,就要处理协调好和天、人、地的关系,敬鬼事神礼人。可能有人会反驳:孔子是不信鬼神的,根据是“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述而第七》)和“敬鬼神而远之”。
《论语.雍也第六》第一句话的正确句读应该是“子不语怪力、乱神”,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那些狐黄白柳和跳大神的,这一点看看《礼记》就足够明白了。后一句话的关键在于“远”字,这个远字是祭祀的意思,同样意思的还有一句话,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第一》)就是说丧礼和祭祀要严肃而且隆重。
所以“敬鬼神而远之”的意思是对鬼神的敬意要用祭礼(祭祀)来表达。而且,这个“鬼”是先人灵魂的意思,并不是那些个乱七八糟的鬼魂。祭是一种礼节,就像过去的人互相见面了作个揖完全是一回事,只不过是对鬼神的方式跟对人的方式不同罢了。孔子不是还说了吗?“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跑到别人家的祠堂里磕头作揖,准是拍马屁攀高枝去了。
闻义则从,闻不善则改,这不就是向内找提高自己吗?还有,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第四》)趋善去恶,遇见什么事情都能想到看自己,即使不知道修炼是什么,那也无疑是“不修道已在道中了”。作为修炼人,我想我们都能够体会到,孔子为什么对弟子们担忧了,修身必须是扎扎实实地做到的,做不到就等于白学差不多了。
那么怎么算作好学呢?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第一》)兢兢业业地跟随有道行的人,不断修正自己,才可以被称作是好学。学以致知,那么什么是“知”呢?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第六》)这压根儿就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那种知识。
还有一句话,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第二》)意思是能够不断悟道,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才可以有资格去做老师。仅仅是“满腹经纶”是根本不行的,那只是一个大书袋子罢了。
敏于事而慎于言,“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第五》)。说的话要先过脑子,这就是修口了。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先再三想一想,根据道德仁恕标准衡量衡量,这不就是修炼人的过滤自己的思想念头,排除私心杂念、后天观念对自己的干扰和带动吗?
很多人都用“春秋大义”、“微言大义”来奉承别人的文作。孔子之作《春秋》,皆是灾异之事而没有着其事应,盖慎之也。因为大道廖远,可不是单单为了给人启示的。君子见其变,则知天之所以谴告,恐惧自省内修而已。圣人慎而不言如此,而后世犹为曲说以妄意天,此其不可以传也。春秋大义,在所不言,在敬神畏天,在有自知之明。
总体上讲,《论语》等儒家典籍重点放在了教导弟子们敬天事神,如何从行为上符合做君子的标准,还讲了一些如何从行为上判断小人的依据,却没有具体讲到底为什么这么做。一方面这是人类道德标准下降造成的理解不了,一方面是因为以前真正修炼的东西不准这样留给人的,一方面是过去的修炼全都是副元神修炼。
--转载自明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