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教導孩子何必掉眼淚(20):對孩子不要恐嚇過頭
父母管教子女時,要注意「言出必行」的重要性。當父母或老師對子女的偏差行為做警告時,務必確切注意:警告的可行性如何?請看底下三個例子:
  以後的日子幾乎每天都有她的陪伴,我們一起上學、吃飯、聊天、回家,彼此都有“得一知己足矣”的幸福感。我比以前愛說話了,性格也逐漸開朗了,與她更是無話不談。但是,這種偶然的相逢是如此脆弱,沒過多久,她離開了我。
讀國一的兒子在國文科的平時測驗時,老師為了要提早訂正,叫還沒做答完畢的七位同學到教室外面繼續做答,兒子也是其中一位,一走到走廊,大家的心情很自然的就鬆懈下來,從簡單的交談進一步發展到試題的討論,在熱烈的氣氛下,兒子最後也一起參與討論;這時候只有一位同學始終默不作聲,不加入討論。
在家長的諮詢中,常常被家長問及:「老師我的兒很坳,怎麼辦?」個性倔強的孩子,有先天的氣質因素,但是後天的教養更是造成兒童個性倔強的原因。比較簡化的說法是:父母採用削弱技術時,不能堅持到底。
教導孩子何必掉眼淚(18):拒絕要求的高招
任何人其要求被拒絕其內心感受是挫折、失望、受辱、自我價值貶損。但是有時候因為對方要求不合理、無能力負擔所求,不得不拒絕要求時,能夠減少對對方的傷害,並且能夠堅定拒絕要求之兩全其美的方法,便是「是的、先生,但是」這一招。
親子關係:授之以物,不如待之以誠
花在孩子的時間和精力,以及與孩子互動中父母付出的真情和愛心是遠比物質更重要的…
聽得見的愛
兒子上國中了,正是叛逆期的開始,我心裏已經有了準備;他開始有許多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他開始有許多電話和朋友......其實父母的愛是全方位的,可以適當的分一些到行動中,一個關注的眼神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看得見的愛,一個輕輕的擁抱和愛撫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接觸的愛,當愛無處不在的時候,孩子會更加珍惜、更加努力的。
教導孩子何必掉眼淚(17):傾聽孩子感受
為人父母應該了解:「感覺是真實的,不能被說服的」。唯有肯定子女的感覺,才能進一步溝通;否定子女的感覺,其結果便是切斷親子溝通。
怎樣幫助孩子獲得友誼
父母可以針對不同年齡孩子的特點幫助他們的成長,幫助孩子找出解決互相之間矛盾的方法...
剛接315見到小嵐,覺得這小孩氣質不錯,不過偶而會有「怨恨」的表情,「鄙視」的表情,才十五歲的年紀怎麼會如此早熟呢?對小嵐充滿好奇,唉,有點職業病,在輔導室待了八年,見到人就很有興趣,想了解想幫忙。
幼兒也有憂鬱症? 
根據兒童心理學家的觀察,嬰幼兒也有憂鬱的現象。如果小孩長期對遊戲活動失去興趣,或者吃飯和睡眠持續不正常,那可能就是徵兆。
這個孩子傻傻的,孤兒院的修女告訴我他有點智能不足,不是很嚴重,他可以照顧自己。可是不會念書,在學校裡念的是啟智班。我每次問他任何問題,他都回答不知道,真把我氣得半死。
父母實際的管教經驗也明顯看出:兒童的胃口會隨著年齡及接受增強物的經驗而加大。到最後兒童的要求,會使父母不堪負荷。外在增強物會阻礙兒童發展自動自發、努力工作的動機與興趣。成就動機找來自內在比較。內在比較包括:
孩子從自由活動玩耍中得益非淺
孩子在自由活動玩耍的時候,比如假裝自己是個武士在找蟑螂,或者是自己在操場嬉鬧玩耍,這樣會讓他充滿活力並學會怎樣能夠緩解緊張感。
父母言行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社會價值、態度、語言、生活習慣,大都來自觀察與學習,亦即人之一生之所學,大部分係透過耳濡目染與潛移默化的作用。
父母在管教子女時,一定要將注意的焦點放在努力的過程。凡是只要盡力而為,成敗就不要太計較。這種管教方式將能培養努力的價值觀。反之,如果經常將注意的焦點放在結果上,不斷地和子女計較考試得多少分,不斷要求做事完美無缺。其結果只會加重能力價值觀。
玩笑式捉弄 對孩子性格培養有好處
如果你的孩子在玩耍的時候被同伴捉弄的話,不必擔心,這對他性格的培養是有好處的。
如果要讓失敗的傷害減低到最小的程度,便是學習對失敗的事實加以描述,避免加上一些荒謬的想法......
挫折是人生常事,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的真相是一連串挫折後,一次成功,接踵而至的又是一連串的挫折。更悲慘的是學校教育不斷鼓勵孩子追求成功,卻殊少教導孩子應付挫折。因此父母或老師想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首要之途便是教導孩子應付挫折的技巧。底下是具體的教導孩子應付挫折的技巧:
愛他,就不要抱他
“少將兒子抱在懷裡,而是讓他隨便地爬,父母不應該是他的保護神。當兒子不慎摔倒在地時,我不會去扶起他,而是讓他自己站起來。兒子應該從這些小事 中學會獨立的能力。他應該明白,他不能永遠依靠父母,要靠自己。”
美兒科學會籲防治校園霸凌和約會暴力
(大紀元記者秦飛編譯報導)美國兒科學會(AAP)敦促醫生,就校園霸凌和青少年約會暴力問題,扮演積極的角色,提醒家長關注此問題並事先預防之。專家建議教導孩子辨識霸凌行為及其解決方法,並且修正青少年錯誤的性別觀念,學習兩性互重。
家長和同伴對孩子的影響差別在那裏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表明,與孩子的同伴相比,家長和老師對孩子學業的影響最大,而對孩子社會及情感方面的影響,則同伴的影響要高於孩子父母。
早期發現幼童注意力問題助日後學業
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院約書亞.布瑞斯羅博士所主導的研究顯示,在幼稚園有注意力問題的孩子到了中學常會出現學習上的困難,影響深遠甚至會引發憂鬱症及焦慮。這份研究首度提出證據指出早期的注意力問題如何影響未來的學業表現,進而提醒父母及老師們多加注意。
不論孩子是干擾了你的行動或生活起居,或影響你的名譽,你都應該勇敢說出你的委屈,父母不能對此類行為保持沉默,或忍辱求全。我的訊息除了可以有效改正兒童的行為外,我的訊息還可廣泛應用於各種人際關係,若能熟習運用,不但可為自己爭取到受害權益,又可保住原來良好的人際關係。
父母如何理解青少年叛逆心理
(大紀元記者林美節、葉澄旭編譯報導)青少年的叛逆是成長過程的正常心理狀態,這是他們渴望獨立自主,卻又無法達成願望的情緒反應。父母可以像朋友一樣與他們保持互動,參與他們喜歡的活動,瞭解他們喜歡的新科技如網路或手機,讓他們感到被尊重信任,而不是被監視限制。
令人感慨的是,有許多孩子被貼上“犯罪”和“壞孩子”同義的標籤,實在是因為剛開始犯錯時缺乏正確的引導和關懷,在沒有退路又缺乏支援與諒解的情形下,終於走上歧途。當中有多少無奈和徬徨,是這個社會無情的硬將他們推向一條不歸路,尤其是尚未建立正確價值觀的孩子,身為老師與家長的實在不能推卸責任......
批評的壞處不勝枚舉,管教子女如能避開批評、責罵,最好就避開之,以減少它的副作用。但是,你的子女無可避免會有諸多不合常規、要求、道德、風俗等的行為,必須予以指導修正。
輔導日記(一):打魔鬼的小文
「我就是要讓這位阿姨教!」上課業輔導的小文這樣任性的吵著。我對他發過脾氣,甚至於罵過他,但是,在有人請假須作人員調整的時候,他依然堅持要來課輔,要來我的小組。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他浮躁的情形常常干擾課輔的進行,我特別將他轉為一對一的個別輔導。
英學童沉迷網路 成年恐難適應現實生活
(大紀元記者葉澄旭編譯報導)英國私立學校聯盟(ISA)主席吉布遜擔憂,兒童與青少年過度沉迷於網路世界,缺乏接觸真實世界和缺乏正常的社會化過程,可能導致他們成年時無法適應社會生活。去年知名兒童節目主持人拜倫博士(Tanya Byron)接受英國政府委託,並提出兒童網路安全研究報告與建議,英國政府承諾要採納並執行拜倫博士的建議,但至今卻未見積極作為。
許多行為或事情常常是無法改變的,針對這些行為加以指責,於事無補卻又有副作用:一者破壞了雙方(親子、師生)的關係,再者又加深對對方的傷害。批評的目的是要受批評的人改善其行為。批評者若不明確指出你一行為應該改善,受批評者將不知道何種行為應該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