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3日訊】最近,29歲的周森鋒,當選為湖北省宜城市市長,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市長,也成了網絡上議論的焦點︰貧苦的家庭背景,下屬為其撐傘,涉嫌論文抄襲,抽價格不菲的香煙。網民們用顯微鏡和放大鏡在觀察著這位年輕的官員,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
周森鋒之所以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市長,原因大致有四︰
一,周是「清華碩士畢業生」,被當地當人才引進了。
二,引進的人才定級起點高,副處級。鍛煉了幾年,升為正處級;如果考取公務員,定級起點一般是副科級。
三,經中共組織部門大力推薦,市人大全票通過周的任命。
四,周雖政績平平,但努力工作;雖有些毛病,但無大的過失或違紀。照此下去,仕途看好。關鍵是,黨的培養,自己爭氣。
中國特色的市長任免制度
周森鋒在宜城市四屆人大四次會議上以全票當選市長的資訊,至少可引發以下資訊︰
首先,周森鋒當選市長是在無爭議、無競爭、無差額、無懸念的狀態下進行的,與其說是當選市長,不如說是被任命為市長,雖然形式上是經過人大代表的間接選舉。
其次,黨的意志和決定,使周森鋒順利當選或被委任為市長,這是不容置疑的實質和現實,盡管披上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制度的合法外衣。假如有一天,黨發現周森鋒有貪腐行為或有違背黨的利益和紀律的言行,決定罷免他,宜城市人代會也會以全票通過罷免決議案。這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市長任免制度。
結論是,黨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黨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同級和上一級的中共黨委書記是你能否擔任市長的關鍵。當黨任命的市長都是孔繁森時,黨是「偉光正」;當黨任命的市長都成了王寶森時,黨仍堅持中國特色的市長任免制度,就成了害民、坑民和禍民了。
最年輕市長引發對最老朽制度的批判
29歲的周森鋒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市長引發網民極大關注,褒貶不一。我認為,對周森鋒個人德行的評價適可而止,應反思「周森鋒現象」背後深層次的原因︰
第一、最年輕市長是官本位的產物。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經驗表明,經濟發達地區的官本位意識相對較弱,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官本位意識相對較強。現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用官位作誘餌吸引人才,然而,人才囿於官本位的桎梏,一般難以施展才幹。
以周森鋒為例,如果只是當官,四平八穩,唯上唯書,平步青雲;如果想有所作為,觀念越新,創意越多,幹勁越大,越容易與當地的傳統觀念和習慣勢力發生衝突和踫撞,孤掌難鳴,要麼同流合污,要麼失敗離場。
官本位是殘餘的封建陋習。「學而優則仕」,讀書做官,是中國千百年來讀書人的最佳選擇。引進「清華碩士畢業生」當市長,是老朽的的封建陋習在現代官場的反映。
第二、公務員制度上的缺陷。
在目前大學生就業難、考公務員難上難的大環境下,周森鋒反常規的迅速快捷方式上位,可遇不可求,缺乏透明度,缺乏公平競爭,缺乏制度化。可能違反了公務員按部就班的錄用、定級、晉升、考核等有關的制度規定。當然,如刻意培養和造就未來的領袖,則另當別論。
第三、形式主義是科學發展觀的大敵。
中國的官員選拔制度,越來越充滿形式主義的色彩。選拔各級官員有著不同的年齡、黨派、性別、文化程度等限制,有時甚至到了近乎刻板的地步。全然把能力、效率、最佳組合等放在次要位置。
畢業於清華、北大,成績優異,官就當得好,本身就是形而上的觀念。考上名牌大學,成績優異,只表現為個人接受知識的能力,不代表工作能力、領導能力。實踐出真知。
形式主義的官員選拔制度,造就了「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造成了競爭的不公平或職務壟斷,有的人被刻意培養,有的人只是陪襯,這正是「順得哥情失嫂意」。
形式主義的官員選拔制度,勢必造成幹實事的官員越來越少,弄虛作假的官員越來越多,科學發展觀就越來越難落實和實施。
古今中外,當城市出現後,不同時期都出現過最年輕的市長。有民選的,也有委任的;有建樹者,也有平庸者。民選的可選優汰劣,委派的如不滿只能在爆發前忍耐。衡量市長政績的標準有很多,從市民的角度看,自己的家園是否在最適合居住的城市,碧水、藍天、清氣,安全、安居、安樂。能努力做到的,才是個好市長。
轉自《BBC》(//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