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周盈成日內瓦29日專電)阿爾卑斯山國度瑞士雖然沒有颱風,但它面臨冰河崩解可能造成瞬間大洪水的獨特氣候變遷災害風險。對此,防災策略是監測、警戒以及保留更多的空間給河川。
主導瑞士減災工作的聯邦環境署副署長高茨(Andreas Goetz)指出,在瑞士中部山區的特里弗特冰川(Trift Glacier)近幾十年來的融冰已形成一個水量500萬立方公尺的湖,「雖然景色看來依然美麗,但很危險」。
這個危險就是:隨著暖化繼續造成冰川融解,湖上方地勢較陡的一段冰川有可能斷裂,滑到湖裡。這驚天一擊擠出的湖水,估計會使下游小河目前每秒50立方公尺的最大流量,陡增到10倍至20倍。
目前沒有辦法預測這件事何時會發生,高茨說,「這個危險會存在個20年、30年」,也沒有辦法在第一現場構築工事防止冰崩,唯有密切加以監測。
監測的方式包括使用攝影機及地震偵測器,如果冰川出現幅度過大或不正常的移動,甚至只是異常聲響,防災單位即須派遣專家現場勘察。若評估有崩塌之虞,就要啟動警戒,對下游城鎮進行疏散。
瑞士著名觀光勝地因特拉肯(Interlaken)面臨近似的威脅且更加緊迫。在它上方的格林德瓦(Grindelwald)冰川湖近年來已有幾次規模較小的滿溢,專家擔心雪崩、豪雨以及落石帶來大洪水。
高茨說,這可能在兩、三年內就發生,因特拉肯可能有部分被淹沒。好在,一條長2.1公里、直徑四公尺的疏洪隧道預計在10月完工,屆時可以把超過警戒水位的湖水引流到峽谷裡。
他說,估計格林德瓦山洪暴發對下游造成的損失可能高達1億2000萬瑞士法郎(約新台幣37億元),這還沒有算進因遊客擔心災難而不到當地、甚至不到瑞士旅遊的損失。而隧道造價則約2000萬瑞郎。
但工程師出身的高茨表示,其實隧道不是最好辦法,因為其排水量有限,「當你造的隧道可以排掉一定的水量,氣候變遷卻可能帶來更大的洪水,到時又如何?」
高茨說,自從1970及1980年代經歷幾場豪雨大水患之後,瑞士的防災哲學有了大轉變,過去只知用水泥來對付大自然,後來了解到分析危險的重要性,這牽涉到問三個問題:一,什麼可能發生?二,什麼是可以容許發生的?三,如何保護?
他說,「大自然改變的速度,超過我們所能建設的速度」,認識到這點,就應只對高價值事物才提供高度保護,否則太困難,也過度介入大自然。
高茨說,在安全與生態整合的新思維下,新的立法要求各州在土地使用政策上把足夠的空間還給河川。接下來人們能夠做的,就是監測、警戒、規畫緊急應變;當局和專家要與民眾進行關於風險的對話,居民也要負起自身責任。
他說,從1997年起,瑞士開始編製各個最基層自治單位社群區(commune)的危險地圖,預計到2011年,全國2600多個社群區都會有自己的危險地圖,做為防災和避難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