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鴻:中共滅亡之日為時不遠了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8月19日訊】說這話並不是無稽之談,也不是一廂心願,更不是仇恨者的詛咒,是根據科學推理。

一、 多行不義必自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惡因必食惡果

從古至今不論中國外國,殘暴者皆自取滅亡,古代的桀紂秦王朝多麼強悍,仍然死於臣民的刀下。日本法西斯、德國希特勒用武力統佔了歐亞,也只是曇花一現,最終敗在正義人民的腳下,被送上斷頭台。伊拉克的薩達姆的下場也是如此。因為他們沒有人性,亂殺無辜。

中共不施仁政,崇尚槍桿子,從建立政權那天起至今六十年一貫使用暴力殘殺虐殺中國人。為了鞏固其統治權,鎮反(五一年)殺了二百萬,一九五四年肅反殺了三千萬,五七年反右殺了二百萬,多麼駭人聽聞的數字,每一個數字都是一條鮮活的生命啊。生命對人只有一次,誰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共產黨統治者把中國人的生命視為螻蟻任意屠殺。螻蟻尚且貪生何況人。三年饑荒又餓死了三千萬,文化大革命、六四、迫害法輪功,中共殺害的中國人無法統計。

中共對國人犯下的罪已經是擢髮難數罄竹難書了。有多少中國人與中共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二、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誠信是為人之本,是治國之本。不講誠信只講暴力,雖取勝於一時不能垂之久遠。

中共從奪取政權,建立政權,維持政權全是用欺騙。

國內戰爭時期,共黨在農村奪了地主的地分給農民,贏得了「民心」,農民用生命為其打下了江山。可是政權建立後共黨又把土地從農民手中奪走。這種行為不僅無誠信可言,完全是可恥的欺騙。更大的欺騙是共黨建國後頒布的憲法,憲法標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權力屬於人民,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憲法由它來制定。可是人民代表由共黨來提名,原來轉了個彎。到頭來國家的最高權力屬於共產黨。

民主的國家體制實際是一黨專政的共產帝制。黨魁毛澤東自稱人民勤務員實乃皇帝(後來經過幾年的驗證毛比封建皇帝還專橫,比法西斯還殘暴。)再看看憲法賦予人民的言論自由,遊行示威,出版結社,宗教信仰等等權利,是鏡中花水中月、愚弄中國人的。為了爭得上述權利,八九年青年學生付出了生命與血的代價,仍無濟於事。至於共黨耍弄的陰謀、陽謀(五七年抓右派毛自稱是陽謀),朝令夕改失信於民之事更是不勝枚舉。今天的中國人不僅不再信任共黨而是仇恨共黨。政權不靠誠信單靠屠刀維持,它的壽命也就危在旦夕了。

三、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中突出人和的重要。當初中共獲得了這三個條件所以成功了政權。

三十年代日本侵略了中國,國軍全力以赴抗擊日本。毛共鑽了這個天時的空子,躲進邊區窯洞繁衍生息。日本投降後,其在蘇共的支持下在農村搶奪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騙取民心,中國是農業國,數萬農民的生命為他打下了江山。這就是毛共竊得的地利人和。若是沒有日本的侵華戰爭,毛共早瘐死於窯洞之中了。因此毛澤東對日本戰犯特有感情。落在中共手裡的日本戰犯一律給予特赦此。

今天的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再為共黨所有了。

二十一世紀各國人民都享有自由、民主、人權。這個現實像春風吹進了中國。中國人已經醒悟,不甘心作奴隸任其宰割。這個「天時」不是人力可扭轉的,這個「天時」足以治獨裁中共於滅亡,他的後台老闆蘇共的土崩瓦解預演了他的下場,何況六十年暴政對國人欠下了筆筆血債。現今官場的腐敗人民怨聲載道,失去天時、地利,更失去人和共黨還能維持幾天呢?

四、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義廉恥看似軟道理,付之於行動產生硬效益,它是維繫文明社會不可缺的要素,一個國家的人民若是不講禮義廉恥,國將不國,人將不人,道德淪喪,社會秩序混亂,犯罪率上升,離崩潰也就不遠了。中國現下不就是如此。

共黨六十年對中國人進行思想改造,灌輸共產文化,即土匪文化:宣揚階級鬥爭,共產革命,消滅有產階級,砸爛舊世界。人道、博愛、良心,道德統統打上階級烙印。中國悠久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儒家傳統思想——禮義廉恥、忠孝仁愛被誣蔑、歪曲廢除。挑鬥人們互鬥,隨意踐踏人的尊嚴。被毒害的中國人喪失愛心、良心。是非善惡顛倒,道德淪喪。

古訓說道德是濟法律之不足,因為法律不是完美無缺的,更何況中國還有一批超越法律之上的人群——黨官。提起官老百姓說他們是一群喪失禮義廉恥之徒,從地方到中央的政權就掌握在這幫沒有愛心、善心、良心的人手中。他們不管人民疾苦,壓搾人民膏血塗在官帽上。上行下效,地方官也不斷浪費人民財物搞「政績」修什麼「望江亭」、「休閒塔」,今天修明天拆,老百姓說:不知這些官的心是不是肉長的。

國家政權掌握在沒有人心的手裡,說明這個政權的滅亡指日可待了。

2009年4月2日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明慧評論:「610」人員孫慶林全家現世報
光明:傳《九評》滅紅魔 迎接沒有中共的新紀元
祥雲:《九評》揭出中共邪黨殘害世人的真相
明明:聲討中共邪惡 回歸人的善良本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