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熱錢流入香港 專家:恐種重大禍根

人氣 9

【大紀元8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吳雪兒香港報導)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中心於8月10日發表報告指出,僅7月以來,流入香港的熱錢就接近1,000億港元。研究中心張明博士指出,本輪熱錢流入香港的主要目的是衝擊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賭港幣匯率將會對美元匯率顯著升值。他認為,香港像短期國際資本流入中國大陸的前站,投資於香港股市也可以獲得大陸經濟成長帶來的收益。而如果熱錢要通過各種渠道流入大陸的話,香港將是首選之地。

報告警告,如果大陸股市、樓市進一步上揚,如果下半年來自歐美國家的壓力使得人民幣升值預期死灰復燃,那麼將有更多熱錢借道香港流入大陸。

大紀元經濟專欄作家財子認為,不排除熱錢衝激聯繫匯率的可能性,但他認為,港幣匯率對美元匯率顯著升值的機會不大,熱錢不會因為些微升幅而湧入。

專家:再瘋狂炒賣 恐大陸市場不保

財子指出,今次的熱錢數目不是很巨大,但比起過去幾個季度,數字還是很誇張,反映投資者對投資的警覺性減低了,已經忘記了金融海嘯的教訓,開始又有一種麻木投資的跡象;但今次的禍可能會闖得更大,因為上一次還有資金留在歐美市場,若今次市場再瘋狂一輪,然後爆破的話,大陸可能出現像美國次按般的情況的話,就一發不可收拾。

財子還指出,熱錢都是有一種比較滯後的情況,見到數據可以,才會進入市場。也不排除不看好西方國家的經濟,驅使熱錢走到亞洲這邊。現在很危險的一點是全世界對大陸的經濟抱有太大的期望,希望靠大陸經濟挽回損失,加上大陸當局也在努力營造一片繁榮的景象,企圖說服世界投資者:大陸是有能力走出金融困局。但這樣做會種下禍根。

他進一步解釋說,經濟衰退對於一個投資過熱的國家是幫助調節社會的經濟秩序。如果不容許這種健康調節出現時,一味的催谷經濟發展,對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其實是不好的。你沒有利用這個機會把社會核心問題如貧富懸殊等解決,又如樓價已經過高,打工仔無法生存,沒有借此機會去調節資產泡沫,沒有吸取美國的教訓,卻讓錢繼續湧進來,變相是將僅有的儲備都用完。之後再有事就真的沒有辦法。

財子形容熱錢「無情」,快來快去,見市場對路就會湧進來,一不對頭便走得很快,它只不過是起一種推波助瀾的作用,令升市升得更快,縮短了整個牛市的時段,但當跌市的時候,這些熱錢也是最快走。

傳國內巨款流入香港炒樓炒股

現時國內總借貸達7萬多億元,加上熱錢的湧入,A股市場今年已經升幅達八成,到了07年泡沫爆破前的水平,房地產也有顯著升幅。在國內人民就業情況沒有明顯改善時,錢很可能就是讓一班既得利益者、發展商賺去,一般百姓都不能受惠。尤其是錢湧進的速度很急,能參與進去受惠的人就更少。

有分析人士說,熱錢來源無從稽考,因為政府不會對外公佈。不過,中共為救市曾推出4萬億元救市計劃,不排除一些撥款並沒有真正投入到實際的項目中去,而是變成了游資,游進香港賺一筆後,再游回國內。

財子說,市場一早傳聞指很多這些借貸都不是出來搞生意,而是用來炒樓和炒股票。也看到股市升得如此厲害,更感到傳聞未必是空穴來風。當局迫於輿論壓力,也要做一些回應舉動,最後就出動了中國銀監會徹查中國的銀行借貸情況。市場人士估計在7萬多億的借貸中,最起碼有一半的借貸去了樓市和股市兩大投資市場。

8月6日上午,銀監會召集各銀行風控和稽核部門負責人,召開了一個關於進行貸款項目檢查的會議,要求進行信貸資金流向檢查、項目資本金到位情況檢查、票據業務和假發票檢查、個人金融業務檢查、加強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管理檢查等。

在信貸資金流向方面,銀監會要求重點關注信貸資金流入房市、股市、期貨、債券和理財產品等這些方面;在項目資本金到位情況檢查方面,銀監會要求進行逐戶檢查,按台賬檢查,分析項目資本金結構、到位的真實性和合規性,對於投資人進行風險評估。

新聞一出,隨即引發A股市場這兩天也下跌。

熱錢黑錢影響投資者對香港信心

熱錢除了會流到投資市場之外,也有借上借的情況出現,即做「大耳窿」(放高利貸),拿著銀行的錢,再借出,從中賺取中間的差價,那是暴利。這些消息已經傳到外國,遠至澳洲。

財子指出,不單只是外國資金要經香港進入大陸,大陸也有很多錢經香港出去,很多黑錢從大陸流進香港,以達到洗乾淨的目的。如果這方面的資金都計算進在香港的熱錢裏,一入一出,資金流量很驚人。

他還說,很多大陸客在香港買樓都是全數付現金,甚至有些連樓都不用看,也不理樓價升還是跌就買。年前曾經聽說香港廉政公署發現香港洗黑錢的情況,有意調查,結果沒有了下文。

最後財子認為,長期有這些熱錢、黑錢到香港投資會影響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所以是禍是福要長遠地觀察。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熱錢又來了 台央行:鼓勵外資買股票 
千億外資湧入 台央行督促買股
惠理預料中國資產泡沫明年會爆破
陳振聰胞弟:不知兄開風水學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